第21章 回到京城(第3页)

 “渔业资源,因过度捕捞,日渐枯竭。渔民生计艰难,且海上治安不稳,海盗时常出没,威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太监继续念诵着,朝堂上的气氛愈发凝重。

 “海防军备陈旧,防线漫长,兵力分散。虽将士们士气高昂,但面对海盗与潜在外敌,难以形成有效防御……”

 随着见闻的逐步念出,朝堂上的议论声也越来越大。终于,一位年长的大臣站了出来,他身着绯色朝服,头戴乌纱帽,正是朝中的礼部尚书。

 “陛下,依老臣之见,沿海贸易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当务之急是减轻商人税费,简化关卡流程,鼓励商业发展。如此,方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繁荣沿海经济。”礼部尚书言辞恳切,声音洪亮。

 他的话音刚落,一位年轻的大臣紧接着站了出来,此人是户部侍郎,平日里对经济事务颇有研究。

 “尚书所言极是,但仅减轻税费还不够。臣以为,还需设立专门的贸易管理机构,规范市场秩序,打击不法商人的垄断行为,确保贸易公平公正。同时,可鼓励商人组建商会,共同应对海上风险。”户部侍郎条理清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吕少曦微微点头,眼中露出赞许的神色:“二位所言皆有道理,还有其他爱卿有何高见?”

 这时,一位武将站了出来,他身材魁梧,身着铠甲,正是负责沿海防务的大将军。

 “陛下,海防问题刻不容缓。臣建议立刻调拨军费,更新军备,加强士兵训练。同时,在沿海要地增设烽火台,加强巡逻,以便及时发现海盗行踪,予以打击。”大将军的声音如洪钟般响亮,充满了力量。

 “将军所言甚是,但这军费开支……”一位文官皱着眉头,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可从其他方面节省开支,比如削减一些不必要的宫廷用度。”另一位大臣建议道。

 朝堂上,大臣们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有人主张优先解决民生问题,有人认为海防才是重中之重,还有人提出要加强教育,培养人才。各种观点相互碰撞,一时间,朝堂上充满了紧张而又热烈的气氛。

 吕少曦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发言,心中暗自思索。他深知,每一个问题都关乎新朝的兴衰,每一个决策都必须谨慎。他要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建议中,找到最适合新朝发展的道路 。

 早朝的日光悄然偏移,从最初斜洒在殿内金砖上,逐渐变得炽热,却依旧没能驱散朝堂上凝重的氛围。大臣们激昂的争论声此起彼伏,每一个观点都饱含着对新朝的关切与期望,却也因立场与见识的不同,难以达成统一。

 吕少曦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始终沉稳,目光却在群臣间来回游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与言辞。他深知,今日所议之事,桩桩件件都牵一发而动全身,沿海贸易的兴衰、渔业资源的存续、海防的稳固,哪一项都关乎着新朝的根基,稍有差池,便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

 “陛下,沿海贸易改革势在必行,可这步子究竟该迈多大,涉及各方利益,实在难以权衡。”一位鬓角斑白的老臣,声音中带着几分无奈与忧虑。

 “是呀,海防军费的筹措,也绝非易事,稍有不慎,便会影响民生。”又一位大臣附和道,朝堂上响起一阵低声的议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随着时间的流逝,争论愈发激烈,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吕少曦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他的声音在空旷的朝堂上回荡,沉稳而有力:“今日朝议,诸位爱卿各抒己见,朕深感欣慰。此事关乎重大,绝非一时半刻便能决断。”他微微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位大臣,“朕命各位将所言详细写成奏疏呈上来,朕会仔细斟酌,确保每一项决策都能周全考虑,少出差错。”

 大臣们纷纷跪地领命,整齐的声音在朝堂内回响:“遵旨!”

 早朝结束后,大臣们鱼贯而出,神色各异。有的眉头紧锁,还在思索着如何将自己的观点在奏疏中清晰阐述;有的则三两成群,低声交流着,试图在后续的奏疏中达成某种共识。

 回到御书房,吕少曦坐在案前,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他深知,这一场改革之路,必将充满荆棘。每一份奏疏,都承载着大臣们的智慧与期望,也暗藏着各方利益的博弈。他必须在其中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让新朝在变革中稳步前行。

 “陛下,先喝杯茶,歇息片刻吧。”太监轻声说道,将一杯热气腾腾的香茗放在案头。

 吕少曦微微点头,端起茶杯,轻抿一口,滚烫的茶水顺着喉咙流下,带来一丝暖意。他望着窗外的天空,心中暗自思索,这新朝的未来,究竟该如何书写?

 接下来的日子里,一封封奏书如雪片般飞至御书房。吕少曦每日都沉浸在这些奏疏之中,仔细研读每一个字,每一条建议。他时而皱眉沉思,时而微微点头,在心中反复权衡利弊。

 “陛下,这是今日最新的奏疏。”太监又呈上一叠厚厚的文书。

 吕少曦接过,展开其中一份,是礼部尚书关于沿海贸易改革的详细方案,从税费减免的具体额度,到关卡流程简化的细则,都一一罗列。他认真读完,又拿起另一份,是大将军关于海防建设的规划,包括新战舰的打造、士兵训练的计划等。

 每一份奏疏,吕少曦都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着无数人的命运,关乎新朝的兴衰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