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天雷洗礼
在那宁静的山坳村落,君贤倾心于学堂之中,数年如一日地传授着《医术》与《人经》等知识。这两部凝聚着他毕生智慧与修行感悟的典籍,如同熠熠生辉的火种,点亮了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眸,为村落注入了蓬勃的生机。
随着时光的缓缓流淌,孩子们在知识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家中有多个孩子的村民,目睹孩子学业有成,心中满是欣慰与期许,思量着让优秀的子女走出大山,去外面更广阔的天地闯荡一番,追寻属于他们的梦想,也好为家庭谋一个更敞亮的未来。
而在众多弟子里,有一位叫书禹的年轻人,品学兼优,对《医术》和《人经》的领悟颇深。他心怀悲悯,每次随君贤出诊,都能细致入微地观察病情,熟练且精准地协助先生施针用药,在村里已然小有名气;研习《人经》时,他更是将其中的仁爱、诚信、坚韧等要义铭记于心,平日里言行举止皆为楷模,备受赞誉。
然而,书禹的家庭状况却让他无法像其他同窗那样远行。家中老母亲年事已高,身体孱弱,需要人近身照料。书禹深知母亲含辛茹苦将自己养大,如今正是他反哺之时,纵有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也只能深埋心底,选择留在家乡尽孝。
君贤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疼惜之余,也看到了传承的希望之光。一日,授课完毕,他将书禹单独留了下来。两人踱步至学堂外的老槐树下,微风轻拂,槐叶沙沙作响,似在低语着传承的故事。
君贤目光温和而又带着几分郑重,看着书禹开口道:“书禹啊,为师观察你许久,你在医术与品德上皆远超常人,如今学业已成,为师有一事想与你相商。”
书禹微微躬身,恭敬地回应:“先生,您但说无妨,徒儿定当遵从。”
君贤轻抚胡须,抬手指向学堂:“你看这学堂,承载着咱们村的希望,如今你同窗们多有外出,而你留了下来。为师也即将远行,欲去远方继续播撒知识的种子,这学堂不能无人照料,为师有意将它托付于你,由你来接续为师的担子,传承这两门学问,你可愿意?”
书禹听闻,先是一愣,继而眼眶泛红,跪地叩首:“先生,您多年如一日的教导,徒儿没齿难忘。学堂是徒儿成长的摇篮,徒儿自是愿意守护,定不辜负先生的信任,必倾尽所能,将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师弟师妹们。只是先生此去,山高路远,徒儿不能相伴左右,还望先生多多保重。”
君贤俯身扶起书禹,眼中满是欣慰:“好孩子,为师相信你定能胜任。这一路,为师虽有不舍,但见你如此担当,心甚宽慰。你留在家乡,照顾好母亲,孝顺乃人之本分,亦是《人经》要义所在。在这学堂授课,你既能育人,又能时时陪伴母亲,两全其美。”
数日之后,君贤收拾行囊,简单备了些干粮、衣物,再带上几部珍贵的典籍孤本,便迎着朝阳,踏出了生活多年的村落。他的脚步坚定有力,目光凝视着远方连绵的山峦,心中既有对过往岁月的眷恋,更有对未来征程的期许。
这一路,翻山越岭,涉水过河。君贤风餐露宿,每至一处村镇,他必先留意当地的民生百态。遇到身患疾病之人,便主动上前义诊,运用精湛医术祛除病痛;见到邻里纠纷、人心不睦,就以《人经》中的处世智慧调解劝和。他的善举如同一股暖流,流淌之处,驱散了困苦与冷漠,也让他声名渐渐远扬。
一日,君贤行至一座繁华的城镇边缘。此地人口密集,商业兴盛,但繁华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疾苦。他看到街边有不少流浪孩童,衣衫褴褛,眼神中满是迷茫与无助;还有些穷苦人家,因没钱看病,只能在病痛中苦苦挣扎。
君贤心中悲悯,决定在此处暂作停留。他寻得一处废弃的宅院,稍加修葺,便支起了简易的学堂与义诊棚。消息不胫而走,起初,只有几个好奇的孩童和抱着试试看心态的病人前来。君贤皆热情相待,他在学堂里耐心讲解《医术》的基础理论,从人体经络到常见病症的识别,深入浅出,让孩童们听得津津有味;在义诊棚,为病人仔细把脉、诊断,对症下药,还不忘普及养生保健知识,让众人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