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将诸侯之兵,决战袁(第3页)

 

左右或有人谏曰:

 

“今李翊大军尽出,欲渡河袭邺。”

 

“陈地必然空虚,不妨举大军去陈郡,迎取天子。”

 

“则李翊必引军还,我道却于半道击之,则李翊可破,河南可定也!”

 

袁绍大怒,叱道:

 

“汝等小辈,岂知兵法”

 

“李翊惯于用兵,我大军在此,行速岂有李翊快耶”

 

“若使其渡河袭邺,我军救之不及,则孤无家可归矣。”

 

“向者官渡一败,乃彼不肯出战,只与我军相持。”

 

“故使我军性命尽数系于乌巢一地。”

 

“今彼主力尽出,我大军以逸待劳,岂可坐失良机”

 

袁绍晚年“干大事而惜身”的性格缺点,被无限放大。

 

尤其在经历了官渡一败之后,他已不敢再用出“险招”了。

 

稳扎稳打,寻求决胜,这就是袁绍目前的最优解。

 

尤其袁军是非常怕相持战的,因为他们人多嘛。

 

现如今李翊主动带主力北上,袁绍怎么可能放过这个与之正面决战的机会。

 

当即,

 

袁绍乾纲独断,下令黎阳守军全部拔营,准备出击截住李翊的部队。

 

恰逢此时,人报河套匈奴部大将乌维,奉单于呼厨泉的命令。

 

响应袁氏征令,率五千匈奴骑兵过来支援。

 

袁绍大喜,“有此胡虏兵,我军此战必胜!李翊可灭矣。”

 

于是亲自出见乌维。

 

别看南匈奴人在河套息养了这么多年,但除了高级将领外,底层士兵依然不会说汉话。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防止汉人剥夺他们的兵权。

 

因为言语不通,除了匈奴将领,汉人指挥不动,调度不明。

 

乌维的汉话已经算是比较利索的了。

 

一经见面,就向袁绍表达了单于呼厨泉对他老人家的敬意。

 

袁绍大喜,即命人赏赐金银绢帛。

 

又命人烹羊宰牛,大飨军士。

 

待酒足饭饱之后,大军正式自黎阳出发。

 

总计有十五万大军。

 

其中十万是袁绍收聚的官渡残兵败将,然后又从冀州征调了两万青年。

 

剩余五万,分别来自并州、幽州的守军,以及此次加盟的匈奴雇佣兵。

 

袁绍此举,无异于釜底抽薪,殊死一搏。

 

之前的官渡之战,他尚能够游刃有余。

 

而此次战事,却是不成功便成仁。

 

因为本土的人力已经被压榨到极限了。

 

官渡败后,冀州已经有大量郡县反叛。

 

虽然皆被袁绍平了。

 

然袁绍却知,此战不能够再有任何差池了。

 

他的身体已经越来越羸弱,精神也来越来越萎靡。

 

但此刻,却不得不强打精神,亲自来临阵指挥这场终极大战。

 

而据上次他亲自指挥,已经是八年前的事了。

 

十五万袁军迅速自黎阳出发,凭借距离优势。

 

在仓亭处下寨,截断渡口,力求与李翊军拼死一战。

 

早有探马报知李翊,说袁绍收聚四州之兵,又合胡虏之众。

 

少说兵二三十万,军威浩大。

 

庞大的军队数量并没能吓到李翊,他知道这又是袁绍的情报系统在发力。

 

李翊从容不迫,提兵前进,下寨已定。

 

夜半时,李翊命人取来笔墨。

 

亲自执笔,写下书信一封。

 

命人送往袁绍大营处。

 

时值夜深,袁绍心中亦惴惴不安,不能安寝。

 

人报李翊有书至,袁绍即命人呈上来。

 

待拆开来看,其书略曰:

 

——本初如晤,李翊敬上。

 

盖闻天命有常,惟德是辅,人心所向,惟义是从。

 

今天下崩离,群雄蜂起。

 

吾奉天子诏令,以讨不臣,志在扶汉,扫除奸佞。

 

公世食汉禄,世受汉恩,位列三公。

 

不思报国,反怀异志,割据河北,拥兵自重。

 

不纳岁贡,侵占汉土,杀戮汉官,屡生衅端,数违诏命。

 

跋扈之甚,胜于董卓、梁冀之流远矣。

 

倘足有尚有悔意,当速撤兵,归还侵地,上表请罪。

 

或可免刀兵之祸。

 

若仍负隅顽抗,吾必率虎狼之师,直捣河北,扫平叛逆,以正天威!

 

窃闻公母为婢,吾妻乃袁氏嫡出,同出一支,实不忍刀兵相向。

 

今陈兵至此,实非吾愿。

 

然为天下苍生计,不得不为之。

 

公可于今夜答复,若就此罢兵,归回侵土,两家仍为秦晋之好。

 

如不然,可于明日来与吾决战,愿公三思!

 

……

 

袁绍看罢,勃然大怒:

 

“李翊乃何人,敢作此书,羞辱于孤!”

 

众皆问何故,袁绍乃将传给诸人看。

 

众看毕,此书李翊看似劝和,甚至全篇都在挑衅。

 

尤其在攀亲戚的时候,表面上说他妻子也是袁氏女。

 

却又强调他妻子才是四世三公的嫡出,你袁绍只是庶出。

 

虽然事实确实如此,

 

但李翊挑衅的意味几乎溢于言表,袁绍平生最忌别人谈及他的嫡庶出身。

 

看李翊的意思,是想扶正袁术这个嫡出的后裔,来接管他河北的袁氏遗产。

 

但袁术已经身死,他那一脉不早就成了刘备、李翊君臣的人了吗

 

“李翊如此狂妄,公可速击之!”

 

在看完李翊的挑战书后,营内群情激奋,都申请明日出战。

 

生擒李翊,食其肉,寝其皮。

 

或有人谏曰:

 

“李翊作此衅书,必是力在速战。”

 

“恐其有备而来,袁公不可不慎。”

 

袁绍怒斥道:

 

“彼有备而来,孤又岂会坐以待毙”

 

“向者官渡一役,彼与我相持半年,河北军民困苦不堪。”

 

“今难得有机会正面决战,孤岂能坐失如此良机”

 

李翊力求速战,袁绍又哪里拖得起

 

十万大军,至少需要三十万民夫供养。

 

他这十五万大军,要动用的民夫就更多了。

 

再像官渡之战那样拖个半年,那袁绍就不用打了。

 

当即袁绍接下了李翊的战书,相约明日决战。

 

次日,清晨。

 

两军相对,各成阵势。

 

李翊引诸将出阵,袁绍率河北诸将来迎。

 

李翊高声喊道:

 

“袁公计穷力尽,官渡一役,已显疲态。”

 

“今何不尚思早降,反聚蝼蚁之兵前来抗我。”

 

“须知吾视百万大军如草芥耳,愿袁公早早罢兵。”

 

“否则刀临项上,悔之无及!”

 

袁绍怒极反笑,扬鞭骂道:

 

“黄口小儿,闻名不过几年,便敢发此大言。”

 

“旧时董卓权倾朝野,视天下英雄于无物,徒忌孤耳。”

 

“孤举全晋之地,北有劲弓胡马,南阻白渠黄河。”

 

“地方二千里,拥兵百万。”

 

“一世,天下无敌。”

 

“孤欲杀汝,如杀鼠雀耳。”

 

“念在汝亦为孤侄女婿份上,恕你年少无知之罪。”

 

“可速速倒戈卸甲,以礼来降。”

 

“孤本与汝同为一家,念你有才,待吾升腾之后,于你必有重用!”

 

李翊嘴角微微翘起,露出一抹冷笑。

 

袁绍的大饼画的着实不小。

 

须知他的名爵已经到了大将军了。

 

这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袁绍却说将来升腾,那他还能往哪升腾

 

“……哈哈哈,多谢袁公美意。”

 

“然兄弟尚不能相容,能容我这一支远亲否”

 

“今吾提大军来此,正欲吊民伐罪。”

 

“公可早降,免受战败之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