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将诸侯之兵,决战袁(第2页)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

 

“旧时张郃未能逢明主,今既已归顺朝廷,自当肝脑涂地,为社稷赴死。”

 

“张郃不才,愿为反袁先锋,尽诛河北反贼!!”

 

唔……

 

诸将无不面色一变,张郃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大家自然没什么好怀疑的了。

 

只是觉得,郃哥你做事是不是太绝情了

 

反袁就反袁吧,居然还扬言说要当反袁先锋,甚至说要“尽诛”反贼。

 

河北那边好歹是你的前同事,前老板,大家一起共事了这么多年。

 

你这做的,是不是太过绝情了

 

就算是为了表忠心,也不至于做到这个份上吧

 

做的太过,大家只会觉得你这人心狠手辣,不值得共事。

 

好歹要做人留一线吧。

 

但张郃这一番表态,也的确使得没人敢小看这人了。

 

李翊知张郃决心已定,即取下自己的佩剑,阔步上前,交给张郃。

 

“战前,曹司空赐我倚天剑,刘将军赐我鸳剑,陛下赐我天子剑。”

 

“今将军忠勇可嘉,吾愿将己之佩剑赠予将军。”

 

“愿将军旗开得胜,为我盟军立下赫赫战功!”

 

李翊也算投桃报李,当着众人的面儿,给张郃把排面拉满了。

 

张郃即单膝跪地,接过宝剑,垂泪道:

 

“末将定不负大都督重托!为盟军斩将立功!!”

 

事实上,

 

目前诸将当中,最渴望灭掉袁氏的将领就是张郃。

 

并不是张郃记仇,而是他太懂职场了。

 

五子良将中最标准的职场打工人,就属张郃。

 

站在河南军的角度看,张郃是微子去殷,韩信归汉。

 

但站在河北军的角度看,张郃是个什么形象

 

官渡大败,河北儿郎兄弟离散,有家不能回。

 

在袁绍集团看来,这个锅该由谁来背

 

你总不能说让袁绍本人,和还在当政的郭图来背吧

 

守卫乌巢的淳于琼不管怎么说,也是不屈而死了。

 

那只能是你这两个临阵倒戈的叛徒,张郃、高览来背了。

 

所以河北肯定会宣传,

 

因为张郃的投降,我们才打输了战役。

 

导致兄弟离散,亲友分别。

 

今天又调转枪头,领着敌人过来打我们。

 

一个叛徒神气什么!

 

你说这是因为郭图诋毁我。

 

是是是,你都当上灭袁先锋了。

 

我们只是失去了土地和生命,而你却被郭图诋毁了啊。

 

所以张郃自己也明白,对河北军来说,他就是一个大叛徒。

 

正因为知道这一点,张郃才这么积极的想当灭袁先锋。

 

一旦让老袁家赢了,

 

河南其他将领无所谓,他张郃肯定是第一个被大卸八块。

 

所以当敢死队是死,盟军打不赢也是死。

 

等死,那还不如拼了!

 

赢了,他就是河南盟军的英雄。

 

输了,他张郃就是遗臭万年的叛徒。

 

同时,张郃也非常反对河南军继续与河北军相持。

 

李翊任何对河北军有所妥协的举动,张郃都反对。

 

他巴不得盟军明天就开战,最好是马上就打起来。

 

因为河北老袁家的人,上上下下都得戳他的脊梁骨。

 

早点儿灭袁,就少几个人骂他。

 

你要是再让袁氏在河北割据个二十年。

 

好家伙,那批判他张郃的书都得出版了。

 

所以张郃成为反袁激进分子合理吗

 

合理,太合理了。

 

他外号就叫张合理。

 

张郃既拜为敢死先登将。

 

李翊仍觉得八百人太少了。

 

虽然大戟士是重步兵,但袁绍骑兵数量众多。

 

尤其在灭公孙瓒后,收编了不少幽州铁骑。

 

仅靠八百人还不够。

 

李翊最终将目光落在了高顺身上。

 

“高将军,如今陷阵营训练了多少人了”

 

高顺拱手答曰:


“禀都督,已有一千八百人矣。”

 

“可与张将军一道否”

 

李翊沉声问。

 

言外之意,是让你高顺陪着张郃一起去抗袁绍的骑兵。

 

高顺拱手答:

 

“愿往!”

 

一如往常般言简意赅。

 

“……善,汝便为副将,听从张将军指挥。”

 

“喏。”

 

高顺回到了人群中去。

 

李翊倒也没想吕布那样,不用时剥夺高顺兵权,要用时又让高顺指挥。

 

基本上高顺的陷阵营,就是他自己训练,自己统领。

 

待安排好敢死队后,李翊又请来了陈王刘宠。

 

“今灭袁在即,翊诚邀大王一同北上灭袁。”

 

刘宠性格本就比较仗义,兼之与李翊有旧,又是为国讨贼。

 

故也没有推辞,当即答应下来。

 

“更乞借大王蹶张士一用!”

 

“……善,既是郯侯相请,孤便将那三千蹶张士一并带上前线。”

 

“只是兵士带走,陈地空虚,只恐宵小之徒惊扰陛下。”

 

李翊忙道:

 

“此易事耳,吾留一军,驻守陈地。”

 

“保守宵小不敢进犯,天子安然无虞。”

 

刘宠这才放下心来,将他那经营了许多年的蹶张士尽数带进了盟军中来。

 

这也是李翊的真正意图。

 

刘宠的蹶张士不单单是训练有素,更重要的是装备也极其精良。

 

每名士兵都配有强弓硬弩,丝毫不逊色于袁绍的先登营。

 

但与之不同的是,土山一战,袁绍先登营损失殆尽。

 

若论远程打击,河北军又要被河南军压一头了。

 

待所有军马,皆已齐备之后,李翊正式请示朝廷。

 

请求挂帅出征。

 

临行前,刘备向李翊叮嘱道:

 

“昔楚军与汉军决于垓下,高祖与诸侯兵并三十万众,共击楚军。”

 

“当此时,高祖将指挥权尽数交予淮阴侯。”

 

“淮阴侯将三十万兵,攻之,大败项羽于垓下。”

 

“今子玉亦将诸侯之兵,北击袁绍。”

 

“只是不同于垓下一役,汉军多,楚军少。”

 

“今我河南军少,河北军众,子玉当小心谨慎。”

 

“若能成功,则殊于淮阴侯矣。”

 

李翊拱手拜道:

 

“请主公放心,大丈夫既领重任。”

 

“自当效死,以报殊遇。”

 

刘备再三叮嘱,然后亲自送别李翊大军北上。

 

天子刘协,会同文武百官,一齐出城,送别大军出发。

 

大家都知道此战意味着什么,即使是朝廷中枢也得把牌面拉满。

 

李翊亲提四万大军北上。

 

这其中还包括了公孙续的幽州骑、吕布的并州骑、张绣的凉州骑。

 

三类骑兵,刚好是汉末战力最强的兵团。

 

饶是如此,李翊也没打算用这支骑兵来跟袁绍的骑兵部队硬碰硬。

 

他依然是采取原来的作战计划,先歼灭袁绍的骑兵部队。

 

然后便是我军骑兵大显神威的时候。

 

一旦袁绍没了骑兵作掩护,又没有足够的远程火力压制骑兵冲锋。

 

那么纵使袁绍有十万大军,吕布等骑兵也能轻易撕开他们的防线。

 

决战地点,李翊选择了黄河边。

 

因为此战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歼灭袁绍的主力部队。

 

袁绍为了殊死一搏,几乎是釜底抽薪,动员了河北剩下的兵员极限。

 

再多征调,就会激起大量民变了。

 

因为兵马多的坏处,就是用到的民夫也多。

 

算上后勤民夫,说袁绍动用了四十万大军也不算吹牛了。

 

李翊引军一路向北,直往鄄城而去。

 

佯装是要从此渡河,袭取邺城。

 

袁绍接到消息之后,即刻全军拔营,准备出击截住李翊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