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田叔好胆(第2页)

 眼看着这位被坊间誉为阉虎的寺人,分明长着八尺多将近九尺的大高个,看一眼都让人心下发颤的虎背熊腰,此刻却弯腰扶膝大口喘气,刘胜只当即僵笑两声,便尴尬的移开了目光。

 阉虎都这样了,就算那位十五岁便挂印出证、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江都王在场,怕也不会比这阉虎葵五好到哪里去。

 听出弟弟语气中的抱怨,老七刘彭祖本能的抬起手,安抚的在弟弟肩上拍了拍;

 只是片刻之后,刘彭祖自己心中积攒的怒火,便化作了又一句:“内史田叔,当真好胆!”

 “派了百八十个内史衙役,愣是再没过问大哥这边的事。”

 “真就仗着父皇不在长安,便不把我兄弟众人当宗亲诸侯?”

 “哼!”

 “等父皇折返长安,看寡人不参的他满地找牙!”

 显而易见,常山王刘彭祖满怀怨怼,又根本不敢把账算在大哥刘荣的头上,便把自己经受的劳苦,都归咎到了置身事外的内史田叔身上。

 至于刘彭祖那句必参的他满地找牙,在旁人听来或许没什么;

 但传入刘荣耳中,却是这位常山王殿下,最具杀伤力的一条特殊技能了。

 根据刘荣的天眼,这位历史上的孝景皇帝第七子,最初获封为广川王,过了几年后,又被移封为赵王。

 众所周知:赵国,是汉家公认的宗亲冢,凡是做了赵王的大汉宗亲,无论是获封还是移封,都鲜少能得善终。

 结果刘彭祖这个历史上赵敬肃王,非但在赵王王位之上,安安稳稳坐到了七十四岁坐到了寿终正寝的那一天,还在这长达六十多年的宗亲诸侯生涯中,达成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

 相传,赵敬肃王刘彭祖在位期间,邯郸城的赵王宫每隔一年半载,便会抬出一具尸体。

 这具尸体,要么是赵国相,要么是赵内史、赵中尉最次,也都是二千石级别的重臣。

 刘彭祖为赵王近六十年,赵国先后死了足足四十多位国相,以及同等数量的内史、中尉;

 至于死在刘彭祖手中的赵国二千石,更是多的不计其数。

 如此猖狂的残杀国中大臣,就算汉家再怎么腐朽,也不至于容忍这么一位残虐无道的宗亲诸侯,到如此骇人听闻的程度?

 还真不是!

 人家残杀国中大臣,愣是没有哪怕一例,是不符合法律程序的!

 要么是祸从口出,说了不该说的话;

 要么是举止不检点,做了不该做的事。

 总而言之,凡是死在这位赵敬肃王刀下的国相、中尉、内史及二千石至少在理论上,无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罪有应得。

 以至于前后将近六十年的时间,无论是如今的天子启、历史上的汉景帝,还是后来的汉武大帝刘彻,明明知道赵国有古怪、赵国死的重臣二千石太多太蹊跷,也始终拿不住刘彭祖的把柄。

 在这个前提下,刘彭祖说要参的内史田叔生活不能自理,其余兄弟众人或许会一笑而过,根本不把刘彭祖这无能狂怒当回事;

 但刘荣却是心下一凛,原本不打算透露的内情,也不得不说出口来,以保全田叔的性命。

 刘荣很确定:如果刘彭祖真要参,那田叔不说是被参的满地找牙、生活不能自理,也起码要会被刘彭祖折磨掉一层皮!

 毕竟在原本的历史时间线,这位赵敬肃王殿下,便是以为人巧佞,持诡辩伤人闻名,甚至是垂名青史的

 “不让内史干涉,是孤专门向田内史请求过后,才得以成行的事。”

 “孤与内史商定:先由孤这方太子宫,独自试试看;”

 “看能不能把平抑粮价一事办妥,顺带让田内史抽出空来,处理一下内史属衙堆积的政务。”

 “若孤能独自办好,那自然是皆大欢喜孤独揽此功,内史也可以全心处理政务,争取早日让内史恢复正常运转。”

 “若孤办不妥,内史则再酌情介入,也总能在那之前,抽出一点时间处理政务。”

 语带安抚的道出自己和田叔达成的默契,刘荣又拍了拍七弟刘彭祖的肩头,又向九弟刘胜递去一个安抚的目光,才算是将这两个异母弟的情绪安抚了下去。

 兄弟俩都是聪明人,不会不知道今日此番作为,能为自己带来包括但不限于声誉、名望,以及太子长兄的认可等诸多隐藏福利。

 本就是累极了发几声牢骚,有刘荣如此安抚一番,自便也消了气,趁着这难得的闲暇休息起来。

 至于一母同胞的两个弟弟:老二刘德、老三刘淤,刘荣却是连安抚都不必。

 兄弟三人一母同胞,天生就在同一政治阵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任何对刘荣有利甚至是任何一件刘荣认为能做、该做的事,便也同样是兄弟二人当仁不让的职责。

 安抚过弟弟们的情绪,又灌下一大口凉水,将炎炎夏日带来的炙热驱散些,刘荣便疲惫的将双手小臂撑在膝盖之上,稍低着头,虎视眈眈的望向不远处,仍在不断卖出粟米的售粮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