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不一样,很不一样(第2页)
成本极高,风险极大!
自然而然的,郦寄、栾布、韩颓当三人,看向高阙的目光也愈发古怪了。
——你高阙是个什么东西,非得着我汉家费上百万万钱,去赌一个正面攻破的机会
哦,你是幕南门户啊……
那没事了……
但即便如此,上百万钱的战后抚恤金额,也实在是多到吓人。
这会造成什么
非常简单。
当汉匈高阙战役正式打响,但凡是在场这三个老家伙其中一人挂帅,那就必然会在暗中算这笔账。
当攻打高阙的战事伤亡,达到让汉家损失惨重,陪抚恤金就能赔死的程度时,这三人必定会出于性价比的考虑,而停止攻打高阙。
不继续打,就不用继续伤亡,从而不断扩大战后需要给出的抚恤金了。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后世人常说,战争时政治的延续,因政治斗争强度溢出而爆发,并为政治而服务。
但从这一套‘算账’理论,也就是财政、经济——或者说是得失论的角度考虑,战争,往往都是零和博弈。
即:胜利一方通吃,战败一方全输。
只要打赢了,那就应有尽有;
只要战败了,亦是一无所有。
后世近现代,姨妈巾国便是出于这个原因,而在政权无比艰难的时期,决定孤注一掷,去搏一个‘赢家通吃’的解决,以解决其内部的所有问题。
具体到高阙,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汉家拿下高阙,并顺利守住‘高阙’这一核心胜利果实,那与这个战果,高达六位数的战斗减员、高达十一位数的抚恤金总金额,便都是值得的。
因为有了高阙,等于将来汉家能拥有幕南、河西,乃至更遥远的漠北、西域。
再多的投入都值得、再多的投入都赚的回。
反之,一旦高阙没能拿下来,那这场零和博弈失败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也大概率是汉家——至少是如今的汉家所无法承受的剧痛。
首先第一点,自然还是伤亡。
为什么要再提一遍伤亡
因为战争胜利时的伤亡,和战败后的伤亡,完全就是两码事。
战争胜利,意味着每一场战斗之后,我方几乎都可以打扫战场。
阵亡者的遗体、遗物能得到收敛,遗体焚烧后所得的骨灰能送归其家乡——而且还是壮烈牺牲,荣归故里!
因伤丧失战斗力、行动能力者,也能在打扫战场的过程当中,得到相对较好的处理和诊治。
运气好的能获救,稍微差点落个残疾,但也好歹能活命。
实在实在倒霉透顶、伤的太重,才是救不回来。
反观战争失利呢
别说打扫战场了——我方能保住国境线不向内收缩,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国境线都悬了,自更别提打扫战场,收敛遗体、遗物,乃至焚烧遗体,移送骨灰回家乡,以‘荣归故里’了。
绝大多数时候,在一场失败的战争中牺牲的军人,都无法保全尸身。
基本就是该烈士生前的上官,登门知会家人一声:你们的儿子/丈夫/父亲,在战场上英勇牺牲了。
然后家人们拿该烈士留在家中的遗物,搞个衣冠冢之类。
十里八乡的左邻右舍,也不会说某某家的男人是‘为国捐躯的大英雄’,而是会平淡的说:哦,他家男人啊,去打了一场败仗,死战场上了。
甚至于,不乏会有人将战争的失败,归咎于这些在战争中死去的英烈身上。
——能死在战场上,分明就是这个人不够优秀!
——这种不优秀的人多了,军队又哪来的战斗力
——没有战斗力,拿什么赢匈奴人拿头嬴
所以,战争胜利或失败,对于阵亡烈士的身后名、哀荣、社会评价,都是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的。
死在一场我方胜利的战争中,那你就是用生命帮助我们取得胜利!
但死在一场我方失败的战争中,则会有人将死去的你,视作战败的罪魁祸首之一。
对于这个时代,视名誉胜于生命,尤其视家族声誉,更甚于家族未来的汉人而言,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比生死之间的落差都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