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百官的鄙视(第2页)

“鄙人,菑川公孙弘,见过诸公。”


静。

足足五息的寂静,让公孙弘不得不强笑着,再道:“太宗孝文皇帝元年,鄙人蒙太宗皇帝信重,拜《诗》博士。”

“二年,迁太中大夫,秩真二千石……”

“太宗皇帝后元三年,鄙人深觉术业不精,故而辞官归乡,从胡毋生——胡子都胡公,治《公羊春秋》。”

“今岁入朝,与应科举。”

“凭些许微薄才学,得陛下信重,任以为尚书令……”

有了这么一番详细的介绍,殿内数百号人的脸上,才开始逐渐出现‘哦~想起来了’的了然之色。

也不能怪大家伙贵人多忘事。

一来,确实是时间隔得太久——都三十多年了;

朝中公卿百官,功侯贵戚,不说是换了一茬、换了一代人,也至少有大半都不是当年那些人了。

就算是有那么几个三十多年前,就已经在朝中显赫的,也基本都是赋闲在家的功侯贵戚。

让这些含着金汤匙出生,整日里都想着去哪儿寻乐子的二世祖,去回忆一个三十多年前的弱冠博士,多少是有些难为人了。

再者,便是当年的贾谊,实在是太过于光芒万丈。

即便是被贾谊的光芒所埋没的,也基本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尚书》博士晁错!

——汉法鼻祖张释之!

——文景交际花袁盎!

哪个单拎出来,知名度都远比公孙弘这个透明人要高。

尤其是过去这三十几年,无论是郁郁而终、英年早逝的贾谊,还是志向远大,却被先帝牺牲掉的晁错;

无论是华夏历史第一位法官,又或是故交友朋遍天下的政坛常青树袁盎——这些人但凡还活着,就基本都还活跃于政坛之上,甚至直接就是活跃于长安朝堂。

贾谊没说的,活着的每一天,都是汉室朝堂内外的舆论焦点;

晁错也差不多——一手《削藩策》,俨然一副无论成败,都必将名垂青史的超然地位。

袁盎虽差些,但也好歹是三十年如一日的活跃在政坛上,想让人把他忘记都难。

反观公孙弘,从太宗元年,一直到太宗后元三年——即太宗二十四年,在长安做了整整二十五年的博士;

二十五年!

人生能有几个二十五年?

在这个时代,甚至有很多人都活不到二十五岁!

结果公孙弘这二十五年,却愣是在长安没有找到半点影响力、丝毫存在感。

甚至就连此刻,那些流露出‘哦,想起来了,当年是有这么个博士’之神色的公卿百官、功侯贵戚,其实大半也都是装的。

他们压根儿就没记起来。

准确的说,他们压根儿就不记得,也不知道太宗皇帝元年,有一个叫公孙弘的年轻人,和贾谊一起做了博士。

此刻装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也不过是给公孙弘,以及御榻之上的刘荣一些体面而已。

这能怪公孙弘吗?

很难评。

若说能怪,那汉室对博士这一职务的彻底架空,使博士根本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利,让这种说法对公孙弘显的有些不公平。

可若说不能怪——贾谊怎么说?

晁错怎么说?

都是博士,还都是儒六经之一的博士。

《春秋》博士贾谊,能成为风华绝代的贾长沙;

《尚书》博士晁错,甭管他是非对错,好歹是玩儿了一出大的,在史书上留下了专属于自己,且浓墨重彩的一笔。

怎么到了你公孙弘这个《诗》博士,就二十多年无所事事、碌碌无为,最后只能灰溜溜回家沉淀了?

说白了,公孙弘所谓的‘自觉术业不精,故归乡精进’的说法,满朝公卿大臣没一个买单。

——说得好听!

——不就是郁郁不得志,最终灰溜溜跑回家乡了嘛!

你看看你看看;

曾经二千石的《诗》博士、真二千石的太中大夫,如今这不——劈脸不要的跑来长安参加科举,穿着四百石级别的官袍,出现在宣室朔望朝了嘛~

这还不足以说明他当年,是灰溜溜从长安滚回家乡的吗?

事实上,朝中百官公卿、功侯贵戚,不止鄙视公孙弘‘任博士二十五年碌碌无为,如今跑来参加科举’这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