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大喜(第3页)

最关键的是:作为新兴既得利益群体,他们必然会站在现有利益集团的对立面。

——汲黯,就站在他们的对立面……

“陛下总说,年轻官员遇到事,要少说、少做,多看、多想。”

“此事……”

“看看吧;”

“再看看吧……”

带着一股不明由来,只因本能而出现的忧虑,汲黯从座位上站起身,对不远处的中年将官轻轻一点头。

而后,便是一阵武人特有的粗狂吼叫声,于这处考场次序响起。

“奉陛下旨意,今岁秋闱,开科取士,为国举才!”

“辰时三刻(8点30)发卷,巳时正(9点)准时开考,午时二刻(12点),击鼓以结考!”

“听闻结考鼓声,考生务必于三息之内提笔离卷,停止作答!”

“违令者,以军法论处!!!”


“考试期间,考生不得交头接耳,不得左顾右盼!”

“凡窃视旁人试卷者,以军法论处!!!”


“考生不得喧闹、喊叫,不得擅自离位!”

“违者,以军法论处!!!”

军士们此言一出,在场考生只一片哗然。

——这场科举,‘武人’气息实在是太重了些。

监考是禁军,守备是禁军,维持考场秩序的同样是禁军。

再加上这接连三条‘以军法论处’,竟让在场众考生,都莫名生出一种身在军营,而非文试考场的错觉。

但很快,大家便接受了这个现实,并默默点头表示明白。

——这是汉室。

在这个儒生也能手劈榴莲,老学究也能骑马射箭的时代,以军法来约束科举考场秩序,其实并没有那么违和。

更重要的是:军法,往往被用在极为关键的场合和时刻。

换而言之,以军法来作为考场秩序的根本,意味着这场科举,对于长安朝堂而言很重要、很重大。

不然何必用军法吓唬人?

于是,带着对未来的无尽遐想,以及对未来前景的美好憧憬,考生们自顾自泡开了笔、研起了磨,并静静等候考题发放。

很快,一块块两人高、三人宽的巨大木板,被军士们合力抬入考场,并立在了考生们的视野范围内。

“考题抄录时间,限半个时辰!”

又一声呼号,考生们赶忙捻笔沾墨,开始奋笔疾书。

毕竟是首轮科举,难度很低,期间也没有出什么意外。

三个时辰后考试结束,绝大多数考生面上,都流露出轻松之色。

——在科举规则公布之后,考生们也都想明白了;

前后三轮科举,一轮比一轮难,最后却只录用一批最高四百石,最低一百石的基层官员。

说难听点:在这个时代,能接触到知识、成为读书人,并能长途跋涉顺利抵达长安的,谁家没点能为自己谋求官职的人脉?

十几二十年寒窗苦读,费劲巴脑跑来长安,先后三轮科举竞争,最后却只能做个靠人脉就能做的官?

这也太不划算了……

但若是把科举,作为丰富个人履历的渠道,那就很划算了。

往大了说,通过科举,读书人们无疑是通过一个相当公平公正的平台,证明了自己的学术水平。

在过去,你治《春秋》,我治《尚书》,咱俩还真不好说谁学问更好。

而现在,我通过了三轮科举,你只通过了前两轮——参考系一下就建立起来了。

再者,这个参考系,也不完全就是人和人比。

无论是将来有机会被举荐,还是被征辟之类,科举成绩,都必定会成为毋庸置疑的加分项。

往小了说——就算没有通过全部三轮,那也没事。

通过个一轮或两轮,好歹也算是证明了自己。

回到地方郡县,无论是谋求官职,还是打算投靠权贵给人做门客,人家都能高看你一眼。

也就是在这基本没有例外的欢庆氛围中,原本还对科举的未来,乃至汉室的将来忧心忡忡之时,汲黯得知了一个足以让天下人普天同庆的大喜事。

——当今刘荣的皇帝面板中,最后一块缺损的版图,或许要被补上了。

——椒房殿曹皇后的某个陪嫁侍女,怀有身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