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难题接踵而至(第3页)

这个比例,别说是‘选拔’人才了,能把那些滥竽充数的糟粕,以及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筛选出去,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更何况这个时代,做官不单要看才能;

还要政审查家世是否清白、道德是否败坏,以及面试看看是否五官端正、身材伟岸……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如今汉室——乃至于过去以及未来的历朝、历代、各国,都在无所不用其极的‘巧立名目’,从民众当中选人做官。

听说你很孝顺?

——举孝廉,来做官!

听说你很会种田?

——举力田,来做官!

听说你认字儿?

——来,做文吏!

会算数?

——来,做主簿!

性子烈?

——做狱卒!

力气大?

——做衙役!

甚至于你什么都不会,仅仅只是五官端正,形象气质佳,也依旧有机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被任命某个职务,来充当某地的门面。

总而言之一句话:只要你有任何一项‘普通人’没有——也就是绝大多数农民不具备的特长,那你怎么都能混个官儿当。

只是别纠结这官儿的大小便是。

想当初,丰沛地区赫赫有名的流氓头子刘季,便是因为自己在地方的人脉,而被任命为亭长的。

说回眼下,科举在即。

刘荣之所以要搞科举,要为官僚系统注入新鲜血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官僚群体‘你汉家离不了我’的倨傲,让刘荣愈发感到不爽。

所以,本着‘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原则,刘荣决定吸收一批新鲜血液,来敦促原有的官僚体系:小心末位淘汰哦亲~

只不过,这个时代令人无语的超高文盲率,以及遍观天下,满共不超过十万人的狭窄选择面,让刘荣依旧无法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能做官的人就这么多;

满共不到十万。

去掉长得丑、个子矮的歪瓜裂枣、祖上不干净的逆贼,再刷下去一批书呆子,剩下的,几乎人人都有官做!

这个问题,刘荣暂时没办法解决,只能通过长远的政策,推动知识分子队伍的缓慢壮大。

至于此番考举——满共不到十万人的知识分子,科举又是华夏历史上头一遭;

外加时间并不充裕,刘荣便推断:最终赶来长安参加考试的人数,大抵就是五六千——撑死八千。

结果等各地士子开始涌入长安,刘荣却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距离考试开始还有十多天;

考虑到关东地区的士子,大都是在十几天前猜得到消息,未来这十几天赶到长安的考生,很可能大到考生总人数的一半。

而现在,长安城内聚集的今科考生,便已经有足足七千人了……

若是刘荣推断不错,最终,这场科举的考试人数,很可能达到一万五千!

这么多人,单就是考场,就是一个大问题。

——能容纳一万五千人考试的地方?

哪怕是刘荣所能想到的人容量最大的:军营校场,都得把这一万五千人,分到七八个考场才行!

再者:长安城平日里的常住人口,大致在二十万以内。

而则一万五千考生当中,必定有家境殷实,或拖家带口、或前呼后拥而来的豪强、贵族子弟。

突然涌入两三万号人——让长安突然多出一成以上的人口!

相应的生活物资调配、居住问题,都需要刘荣头疼。

还有最要命的:一万五千多考生,要录取多少?

录取的少了,科举便算是‘出师不利’,要为未来的科举常态化埋隐患;

录取的多了,人又往哪儿塞?

官僚系统虽说是缺人,却也基本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空着的坑确实有,但肯定没有万儿八千个;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新发明万儿八千个新岗位出来?

还是从现有的官僚体系中,淘汰掉大几千号人?

显然,都不行。

而这个问题,也同样需要刘荣去解决。

“真正要命的,还不是今科。”

“——往后,又该如何?”

“三岁一科,纳士至少也当数百上千;”

“然今,天下官僚不过两万,每年终老、乞骸骨,或因罪免官者,不过百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