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慈禧的想法
慈禧太后微微点点头,他很满意载沣的话,载沣自从出访德国后,长了很多见识,说话也越来越合慈禧太后的心意。于是慈禧开口道:“既然诸位臣工都认为建立禁卫军很有必要,那我和皇上也同意了。在北京建立禁卫军一事就由醇亲王来负责吧,东北的禁卫军就由那个天津武备学堂的戈辉来负责吧。诸位臣工还有什么异议吗?”
醇亲王再次开口道:“太后,皇上,臣想去一趟奉天,看看那支禁卫军,也想见见这个天津武备学堂的学员,顺便也算是嘉奖一下增祺吧。”
自从载沣出访德国以后“王公不得轻易离京”这个规定对载沣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所以,今天载沣提出要去奉天,所有人都觉得没什么不可以,就连慈禧和光绪皇帝都觉得没什么不对,所以就照准了。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一切都似乎那么顺畅,仿佛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力量,在把事情向这方面推动。
其实要换了以前,这样的事情慈禧太后是绝对不会同意的。但现在不一样了,朝廷已经到了风雨飘摇之际,危机存亡之秋的时候了,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失败之后,慈禧太后突然明白了,突然顿悟了。朝廷能走到今天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还与那些自称绝顶聪明的老臣们有脱不开的干系,就是那些自以为是的老臣们造成的,李鸿章、张之洞、佐宗棠、亦匡、荣禄都是一路货色,还有那个袁世凯也没安什么好心,他训练北洋常备军,完全是在拿皇家的钱,为他自己训练军队。
慈禧太后深刻地认识到,现在不能再依靠那些老家伙了,必须要重用年轻人,虽然这样会冒更大的风险,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什么都不做会更加危险。载沣就是她重点培养的年轻人之一,那天在电报上看到戈辉的名字,慈禧太后意识到,这个年轻人应该也是可造之才,不然不会自己拉起一支禁卫军要保护大清的龙兴之地,说明这个正黄旗的年轻人,心里头有朝廷,心里头还装着皇上和她。
慈禧太后觉得,大清王朝要想重现康乾荣光,就必须破除旧习,重用年轻人。暮气沉沉的老人已经不能担当起重振江山的重任了,只有年轻人才能扔掉一切的包袱,为大清在最危机的时候打出一片天地来。所以慈禧才同意了载沣的请求。
远在奉天的戈辉并不知道,朝廷为了他的禁卫军还专门在朝堂之上作了讨论。
增祺自从发出了电报后,就在苦想朝廷会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回复呢?他完全没有想到朝廷会这么快回复。朝廷第三天就回复了电报,电文中说:醇亲王要来奉天嘉奖增祺,同时还要视察禁卫军,让增祺做好迎接事宜。
这对增祺来说简直是福从天降啊,幸福来的太突然,让增祺一时间不知所措。地位尊崇的醇亲王爷要来亲自嘉奖他,还要视察他招安的禁卫军,增祺把电文看了一遍又一遍,千真万确,绝对没错。他为自己赌对了而庆幸,他为自己招安了禁卫军而庆幸。他马上让刘守信通知戈辉,就说醇亲王载沣要来奉天,还要亲自视察禁卫军兵营,让禁卫军好生准备,有什么需要尽管提,将军府会尽全力帮助解决。
这下把戈辉吓着了,戈辉万万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连王爷都要来视察禁卫军。这回禁卫军可要好好表现,如果能搞定醇亲王,那以后的事情会好办多了,比增祺好使多了。一定要把禁卫军最好的一面展现给醇亲王。因为他知道,历史上这个醇亲王,自从访问德国回来之后,越来越得慈禧的重用,最后在慈禧和光绪皇帝死后成为了监国摄政王。这可是一棵好的不能再好的大树了,必须要牢牢地靠上。
戈辉第二天就直接来到盛京将军府,一见到增祺首先表明了来意,正好刘守信也在,当着他们两个人的面,戈辉希望增祺能为禁卫军提供四千五百套八旗兵的服装。还有四千五百杆红樱枪,其实戈辉要红樱枪是想恶心一下增祺,他就想看看增祺什么反应。
增祺知道,现在禁卫军是主角,必须让醇亲王看到禁卫军高兴,那自己的功劳就算坐定了。他犹豫了再三,开口道:“你带着我的手谕去新民厅的仓库里拿五千件军服,再拿五千支仿德国的1888式步枪。”
戈辉很意外,增祺这是为了讨好醇亲王,真是下了血本了:“大人,五千件军服我收下了,这枪,我用完了一定还给大人,我们这支土匪组成的武装,不配用这么好的枪,还是留给刘将军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