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下山(第2页)
君贤立刻行动起来,他让孩子母亲找来一个干净的碗,从药包里倒出几味清热解毒的草药,用集市上买来的热水冲泡,待水温稍凉后,亲自喂孩子服下。喂药过程中,孩子牙关紧闭,药水不时溢出,君贤耐心地一点点撬开孩子的嘴巴,轻声哄道:“乖孩子,喝了药就会好起来的。”眼神中满是慈爱。
服下药后,君贤并未放松,他将孩子轻轻平放在地上,双手在孩子的胸腹间有节奏地推拿按摩,引导药效更快地发挥作用,驱散体内热毒。随着君贤的推拿,孩子的面色渐渐有了些许红晕,呼吸也变得平稳起来。不多时,孩子缓缓睁开眼睛,虚弱地叫了一声“娘”。孩子母亲喜极而泣,“扑通”一声跪地,对君贤连连磕头:“多谢恩公,多谢恩公救了我孩子的命。”君贤赶忙扶起她,说道:“大嫂,快起来,孩子没事就好。”
此后,君贤一路前行,每遇有伤病之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无论是在田间劳作中暑晕倒的农夫,还是在山林中被毒蛇咬伤的樵夫,君贤都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一颗热忱的善心,为他们解除病痛,带去生的希望。他的善举如同一颗颗温暖的火种,在这烟火人间迅速传播开来。
一路上,君贤凭借精湛医术,为伤者正骨敷药,为病者祛寒退热。所到之处,百姓传颂其善举,他却总是谦逊一笑,继续前行。
一日,君贤路过一小镇,听闻镇西有孩童落水。他飞奔至河边,见一女童在水中挣扎,毫不犹豫跳入水中,将女童救上岸。女童呛水昏迷,君贤运用急救之法,助她吐出积水,恢复意识。女童家长赶来,千恩万谢,君贤叮嘱几句后悄然离去。
又行数日,君贤来到一座大城。城中乞丐众多,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他心中悲悯,寻得一空屋,支起简易医摊,为患病乞丐免费诊治。同时,他还向城中富户募捐衣物钱粮,分发给众人。
在这过程中,君贤结识了一位落魄书生。书生屡试不第,心灰意冷,几欲轻生。君贤与他彻夜长谈,分享人生哲理,鼓励他重拾信心:“人生挫折在所难免,一次失败何足挂齿?只要心怀壮志,定有出头之日。”书生如梦初醒,重拾书本,发奋图强。
随着助人之举增多,君贤深感知识传承之重要。他决定在一城郊村落定居,开办学堂。
学堂初创,条件简陋,仅几间茅屋、几张桌椅。但君贤不辞辛劳,亲自动手修缮,制作教具。招生消息传出,附近孩童纷纷前来,眼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
君贤选定的这个新地方,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宁静村落,四周青山环抱,一条清澈的溪流蜿蜒而过,溪边垂柳依依,仿若世外桃源。他亲手搭建的学堂就坐落在村子的东边,几间质朴的茅屋错落有致,屋前有一片开阔的空地,用作孩子们日常活动的场地。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山间的薄雾,君贤便已起身,身着一袭素色长袍,精神矍铄地来到学堂。他先是仔细清扫着地面,将夜里飘落的树叶、杂物一一清理干净,让学堂的每一处角落都整洁有序,为即将开始的课业营造舒心的环境。
不多时,孩子们陆陆续续地来了,他们的欢声笑语打破了清晨的寂静。孩子们来自村子里的各个家庭,有衣衫略显破旧但眼神明亮的农家子弟,也有父母早亡、跟着年迈祖父母生活却依旧充满朝气的孤苦孩童。君贤站在学堂门口,微笑着迎接每一个孩子,摸摸这个的头,拍拍那个的肩膀,眼中满是慈爱与期许。
“先生早!”孩子们脆生生地向他问好,声音在山间回荡。
“同学们早,快进教室吧。”君贤温和地回应着。
待孩子们都入座后,君贤便开始了一天的授课。课堂上,他拿起一本自己精心编撰的教材,这教材既涵盖了经典的诗词文章,又融入了他多年修行所悟的人生哲理。他用那沉稳且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诵读着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孩子们跟着齐声跟读,稚嫩的童声交织在一起,虽青涩却充满力量。每讲解一句诗词,君贤都会旁征博引,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作者的生平经历,让孩子们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能深入理解其中的韵味与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