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笔墨纸砚(第2页)
制浆完成后,便是关键的抄制环节。老人用细竹条精心编制了一些简易的抄纸框,这些抄纸框大小适中,底部有着均匀的网格。他拿起抄纸框,深入到纤维浆池中,轻轻舀起一筐纤维浆。然后左右摇晃抄纸框,让纤维浆在框内均匀分布,多余的水则透过网格缓缓流走。智人们学着老人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抄纸。但起初,不是抄得太厚,就是纤维分布不均。老人在一旁耐心指导:“抄纸时手要稳,动作要轻缓,让纤维自然交织。”
抄好纸后,便是晾晒。智人们将抄有纤维浆的抄纸框抬到阳光充足的空地上,把一张张湿纸倒扣在平坦的石头或兽皮上晾晒。在阳光的照耀下,湿纸中的水分慢慢蒸发,纸张逐渐变得干燥、轻薄。然而,这最初造出的纸还不够平整光滑,书写起来略有不便。
老人思索片刻后,又有了新主意。他让智人们找来一些光滑的石块,将干燥后的纸张再次放在石块上,用另一块较小的石块轻轻研磨。经过研磨的纸张,表面变得更加平整光滑,墨汁在纸上的渗透也更加均匀。
经过反复的试验与改进,部落终于成功造出了一批可用的纸张。这些纸张虽然比不上后世的精美,但在当时却是书写载体的巨大革新。智人们用新制的毛笔在纸上书写,发现墨汁能更好地附着,字迹清晰且不易晕染。从此,部落的故事、知识、技艺等都可以被更方便地记录在纸上。这造纸术的诞生。
随着山谷部落文明的发展,纸张与笔墨的广泛使用,文字的记录虽有了极大进步,但以后每次复制书写都需耗费大量人力与时间,如何能更高效地传播知识?《活字印刷术》
老人召集部落中的智人,在部落的广场上开始讲述这一创新理念:“我们要把文字单独制成一个个小块,按需组合排列,便可反复使用印制许多相同的内容。” 智人们听闻,眼中满是新奇与疑惑,却也充满期待地跟随着老人开启这一探索之旅。
首先是活字的制作材料。老人带领智人们四处寻觅,最终选定了一种质地细腻且易于雕刻的黏土。他们将黏土挖掘回来后,经过反复捶打、揉制,使其变得均匀细腻且富有韧性。然后,老人用自制的简易模具,将黏土按压成一个个大小相同的小方块,这些小方块便是活字的雏形。
接下来便是最为关键也最为精细的活字雕刻环节。老人坐在工坊中,手持尖锐的骨制刻刀,对着一块活字坯子,聚精会神的黏土块上开始雕刻文字。他先从部落里最常用的字开始,比如代表太阳的“日”字、代表月亮的“月”字等。每一个字都雕刻得十分精细。他边刻边向围聚在旁的智人们讲解:“每一刀都需精准,深浅适度,这样刻出的字才能清晰美观。” 智人们纷纷拿起刻刀尝试,然而起初不是刻坏了坯子,就是刻出的字歪歪扭扭难以辨认。但在老人耐心的指导下,他们逐渐掌握了技巧,开始认真地雕刻起各种符号与文字。
经过多日努力,众多活字终于雕刻完成。雕刻好的活字需要进行烧制才能变得坚硬耐用。智人们在地上挖了一个简易的窑炉,把活字整齐地排列在里面,然后用柴草烧制。在烧制的过程中,智人们小心翼翼地控制着火候,经过一段时间的烧制,活字终于变得坚硬如石。接下来就是排版了,老人用一块平整的木板作为底盘,在上面涂上一层薄薄的油脂,防止活字粘在上面。然后,他根据要印刷的内容,从众多活字中挑选出需要的字,一个一个地排列在底盘上,就像在拼凑一幅神秘的拼图。智人们在旁边帮忙递活字,他们逐渐掌握了排版的技巧,速度也越来越快。随后,老人指挥智人们用木板制作了很多个格子,每个格子容纳很多个同一个字。他们将刻烧好的活字按照一定的顺序分类摆放在活字盘中,便于查找与取用。
印刷的时刻终于来临。智人们先将一张空白纸张平整地铺放在一块光滑的石板上,然后用刷子蘸上特制的墨汁,轻轻涂抹在活字表面,确保每个活字都均匀蘸墨。接着,老人拿来张纸,将其覆盖在蘸墨的活字上,再用一块平整的木板用力按压纸张。在按压过程中,老人不断提醒智人们注意力度与方向的均匀性。当纸张揭开时,纸张上便清晰地印出了排列整齐的文字与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