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麻衣(第2页)
智人们围在坑边,好奇地看着麻皮在水中的变化。他们有的伸手触摸浸泡中的麻皮,感受着那与之前截然不同的质感;有的则在一旁模仿老人翻动麻皮的动作,虽然动作还略显笨拙,但那份认真却让人动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麻皮浸泡完成。老人将麻皮从水中捞出,此时的麻皮已经褪去了最初的青涩与坚硬,变得柔顺而易于加工。接下来,它们将经过进一步的处理。
在山谷的那片宁静的角落,阳光洒落在一堆浸泡好的麻皮上,老人与智人们围聚于此,开始进行刮麻这一精细工序,旨在从麻皮中精准分离出可用的纤维。
老人稳稳地坐在一块平整的大石块上,身旁放置着一把特制的刮麻刀。这刀由一块铁片一半打出一个圆把一半打成u型,u型的两个顶端开刃,然后拇指上套一小节竹子,用竹节压在u型槽里,虽看似简陋,却在老人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拿起一条浸泡得恰到好处的麻皮,将其一端搭在石块的边缘,麻皮的主体部分自然垂落在石块旁。随后,老人拇指的竹节紧压刮麻刀,使刀刃与麻皮呈合适的u型的角度用另外的手一拉。只见他的动作沉稳而有节奏,从麻皮的一端缓缓向另一端推进,每刮一下,麻皮上的外皮与杂质便被削落些许,露出里面更为洁白、细密的纤维。“这刮麻啊,力度得均匀,角度也不能偏差,这样才能把麻皮刮得干净,取出好纤维。”老人一边刮着,一边向专注观看的智人们讲解其中的要点。
猿人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老人的每一个动作,眼神里充满了好奇与学习的渴望。他们依照老人的样子,各自找了石块坐下,拿起刮麻刀尝试起来。一只年轻的智人初次刮麻,由于用力过猛,差点将麻皮割断,脸上露出懊恼的神情。老人见状,笑着走过去,手把手地纠正他的动作,说道:“莫急,刚开始都这样,慢慢找感觉。”在老人的悉心指导下,年轻智人逐渐掌握了技巧,刮出的麻纤维也越来越均匀。
随着刮麻工作的持续进行,地上堆积起了一小堆刮好的麻纤维。这些纤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变身成为精美麻制品的潜力。老人拿起一把刚刮好的麻纤维,轻轻拉扯,展示其韧性与强度,向猿人们示意这就是他们努力的成果。
在刮麻过程中,老人还不时地检查麻皮是否刮净。他会将刮过的麻皮翻来覆去地查看,若发现仍有残留的外皮或杂质,便会再次拿起刮麻刀仔细清理。他告诉智人们,只有将麻皮刮得足够干净,才能保证后续制作出的麻制品质量上乘、经久耐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所有的麻皮都被成功刮制成了纯净的麻纤维。这些麻纤维将进入下一道工序——晾晒。
在山谷的晾晒场上,老人和智人们将刮好的麻纤维仔细地搬运过来,准备进行晾晒工序。这是让麻纤维从湿润柔软走向干爽强韧的重要一步,决定着它们能否更好地用于后续的编织制作。
老人指挥智人们在晾晒场的空地上竖起了一排排简易的木架,这些木架由粗细适中的树枝捆绑而成,高度和间隔都经过了巧妙的设计,以便能让麻纤维得到充分的通风和阳光照射。随后,他们将一团团麻纤维轻轻解开,均匀地铺展在木架上。老人的动作轻柔而娴熟,他把麻纤维拉成薄薄的一层,确保每一根纤维都能最大程度地接触到阳光和空气。“这样铺开晾晒,麻纤维才能干得快,而且不会发霉变质。”老人边铺边向智人们解释道。
智人们学着老人的样子,认真地摆弄着手中的麻纤维。有的智人一开始铺得太厚,老人便走过去,亲手示范如何将其摊薄,耐心地说:“要像这样,薄薄的一层,就像云朵一样轻盈。”在老人的指导下,智人们逐渐掌握了技巧,晾晒场上的麻纤维很快就像一片片白色的幕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