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饭座的礼仪

老人精心烹制的菜肴冒着诱人的热气。然而,智人们习惯成自然,一看到美食,便不假思索地伸出双手去抓菜。他们毛茸茸的大手在菜盘里肆意翻动,将原本整齐摆放的菜肴搅得一片狼藉。有的智人抓起一把野菜就往嘴里塞,腮帮子被塞得鼓鼓囊囊,汁水顺着嘴角流淌;还有的智人因为争抢同一块兽肉,互相拉扯起来,嘴里发出含混不清的叫声。老人见状,无奈地摇了摇头,他深知改变智人们这种原始的用餐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耐心地教导与时间的沉淀,引导他们走向文明的饮食方式。

 老人径直朝着木工坊走去。木工坊里,各类工具摆放一旁,还有一些尚未加工完成的木材与竹子原料。老人的目光落在了一捆竹子上,他心中盘算着要用竹子制作筷子,将这独特的饮食工具带给部落。

 老人挑选了一根粗细适中、质地坚韧的竹子,先将其截成7寸6分。随后,他坐在工坊的角落,拿出一把锋利的柴刀。他小心翼翼地把竹子剖成细条,每一条都尽量做到宽窄均匀。在削制的过程中,老人专注地调整着力度与角度,口中还不时地喃喃自语,似在总结经验,又似在传授着某种无声的技艺。

 当竹条初具筷子的雏形后,老人开始仔细地打磨。他用一块粗糙的石头反复摩擦竹筷的表面,将那些毛刺与不平整之处一点点磨去。他的双手虽然布满老茧,但动作却极为娴熟。每一次打磨,都倾注了他对部落的关爱与对改善生活的期望。

 一旁的智人们好奇地围拢过来,他们看着老人手中逐渐成型的筷子,眼中满是新奇。有智人忍不住伸手触摸,老人笑着把手中的半成品递给他们,同时比划着讲解筷子的用途与使用方法。智人们似懂非懂,但都被这新鲜玩意儿深深吸引。

 经过一番精心打磨,一双双竹子做的筷子终于制作完成。它们散发着竹子特有的清香,表面光滑而平整。老人拿起一双筷子,轻松地夹起一片树叶示范给智人们看。智人们纷纷效仿,虽然一开始动作笨拙,但在老人耐心的指导下,他们逐渐掌握了一些技巧。老人拿起筷子,就开始讲,这叫筷子,从外观上看,这筷子的上端通常为圆形,下端则是方形。圆,象征着天,那广袤无垠、包容万象的苍穹。它寓意着行事应如天道般圆润融通,在人际交往中,秉持着和谐包容的态度,避免过于刚硬而折损。而方,代表着地,是沉稳、坚实与规矩的体现。意味着为人处世要有底线、有原则,如同大地承载万物,遵循世间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不可肆意妄为。

 再来,这筷子有七寸六分,代表着人跟动物的区别,是人有七情六欲 ,将这种巧妙的方式与饮食和人性紧密相连。在进食过程中,手持这长度适中的筷子,时刻提醒着人们要节制自身的情感与欲望,遵循适度原则,不可放纵无度。它犹如一把隐形的标尺,衡量着人们在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平衡,倡导一种内敛、克己的生活态度,还有筷子讲阴阳一动一静才能夹起东西 两根一起动是夹不好这叫阴阳平衡

 老人手持筷子: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这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

 用筷子的忌讳:

 1. 三长两短:筷子长短不齐放在桌上,不吉利。

 2. 仙人指路:用特定手指捏筷子,食指伸出,被视为不礼貌。

 3. 品箸留声:含筷子嘬出声,被视为下贱。

 4. 击盏敲盅:用筷子敲击盘碗,被视为乞丐行为。

 5. 执箸巡城:在菜盘中犹豫不决,不礼貌。

 6. 迷箸刨坟:在菜盘中扒拉,不雅。

 7. 泪箸遗珠:夹菜时菜汤流落,不卫生。

 8. 颠倒乾坤:颠倒使用筷子,不礼貌。

 9. 定海神针:用一只筷子插菜,羞辱同桌。

 10. 当众上香:筷子插饭中,不敬。

 11. 交叉十字:筷子交叉放桌上,否定他人。

 12. 落地惊神:筷子掉落,惊动祖先,不孝。

 13. 千夫所指:筷尖指向他人,不礼貌。

 筷子的益处:

 ? 多功能:挑、拨、夹、拌、撅、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