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打铁木工匠(第3页)
同时,他们还收集了一些木炭粉,将其研磨成更细小的粉末。然后,老人指挥智人们挖了一个简易的土坑,在坑底铺上一层厚厚的树叶,防止液体渗漏。
接着,将五倍子放入坑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木棒反复搅拌、捣碎,使五倍子中的成分充分溶解在水中。之后,把木炭粉粉末慢慢倒入坑中,继续搅拌。随着搅拌的进行,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深,从浅褐色变成了黑色。
为了让墨水更加稳定和持久,老人又让智人们加入了一些树胶。这些树胶是从某些树木的枝干中获取的,具有黏性。加入树胶后,墨水的质地变得浓稠一些,不易挥发和褪色。
最后,智人们用竹筒或贝壳等容器收集起制作好的墨水。当需要使用时,只需用简单的竹子劈砍成细条一头用石头砸散就能做记号。
制作麻绳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老人和智人们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首先去寻找合适的麻类植物,这类植物通常生长在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智人们在一片开阔的草地边缘发现了大片的苎麻,这种植物的茎皮纤维细长且坚韧,是制作麻绳的理想材料。
智人们将苎麻从根部砍断,收集了一大捆带回营地。接着,他们开始处理这些苎麻,先把苎麻浸泡在水中,这样可以使麻茎中的胶质软化,方便后续分离纤维。浸泡一段时间后,猿人们把苎麻从水中捞出来,放在一块平坦的石头上,用木棒轻轻捶打,将麻茎的外皮与木质部分分离。
然后,老人开始示范如何抽取纤维。他用粗糙的手指捏住麻茎的一端,小心翼翼地撕下一缕纤维,这缕纤维细长而有光泽。智人们纷纷效仿,虽然动作不够熟练,但也逐渐掌握了技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收集到足够的纤维后,就开始搓麻绳。老人先将一小束纤维的一端固定在一根树枝上,然后用双手将纤维搓捻在一起。随着搓捻的进行,纤维逐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根细麻绳。智人们也开始动手,他们有的两两合作,一个人负责固定纤维,另一个人搓捻;有的则自己独立完成。老人挑了些最细的纤维做了一条细麻绳等着做墨斗线。
最后,为了使麻绳更加牢固,他们把搓好的细麻绳几根合在一起,再次搓捻,形成了更粗的麻绳。
老人决定制作墨斗来辅助木工工作。他们先选取了一块质地坚硬、纹理细密的木材作为墨斗的主体材料。老人用石斧将木材砍削成大致的长方体形状,然后用石刀仔细地雕琢,使墨斗的表面更加平整光滑。
接着,他们开始制作墨斗的关键部件——墨仓。老人指挥智人们找来了一个小型的空心葫芦,将葫芦的一端开口扩大,作为墨仓的入口。然后在墨斗主体上挖出一个合适大小的凹槽,把葫芦嵌入其中,用树胶和麻丝固定,确保墨仓不会松动。
为了让墨能够均匀地流出,老人在墨仓底部钻了一个小孔,并用细竹签制作了一个简易的阀门,通过控制阀门的开合来调节墨的流量。
之后,便是制作墨斗的线轮。智人们收集了一些粗细适中的树枝,将它们削成圆形的薄片,然后用麻线将这些薄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可以转动的线轮。线轮安装在墨斗的一端,通过一个简易的轴与墨斗主体相连。
最后,他们将一根经过特殊处理的麻线缠绕在线轮上,这根麻线在使用时会被墨仓中的墨汁浸染。当需要在木材上弹出直线时,只需将麻线从墨仓中拉出来,固定在木材的一端,然后拉起麻线,再松手让麻线弹回,就能在木材上留下清晰的直线标记,方便木工操作。这样,一个实用的墨斗就制作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