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卫气(第2页)

 小岳:(来了兴致,比划着)这就又回到原文了,“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意思就是说,阴阳经脉都有起点和终点,有气血充盛和空虚的时候,还有相互会合、分离的地方。能分清阴阳十二经,就能知道病是从哪来的;能判断出虚实,就能知道患病部位是在上还是在下。

 老孙:(迷糊地摇摇头)太复杂了,我还是不太明白。

 小岳:(耐心解释)打个比方,你头疼,大夫通过看你的症状,再结合经络知识,要是判断是因为足太阳膀胱经的问题,而且是实证,那就可能是这条经络上气血太盛了,堵在那了,所以头疼。要是虚证呢,可能就是这条经络上气血不足,不能滋养头部,所以疼。

 老孙:(勉强理解)哦,好像有点懂了。那这和卫气又有啥关系呢?

 小岳:(继续说道)卫气和这些经络气血都有关系啊。卫气运行正常,经络气血就通畅,身体就健康。要是卫气出问题了,经络气血也会受影响,人就容易生病。

 老孙:(感叹)这中医的学问太深奥了,感觉一时半会儿学不完。

 小岳:(点头赞同)那可不,中医可是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不过咱们今天就是简单了解了解,有个印象就行。对了,还有气街呢,我再给你讲讲。

 老孙:(好奇)气街?这又是什么新名词?

 小岳:(念原文)“请言气街,胸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老孙:(无奈地笑)又来了,又听不懂了,快翻译翻译。

 小岳:(笑着解释)就是说人体的胸部、头部、腹部和腿部的气,都有各自通行的道路和输注的地方。气在头部的,汇聚在脑;气在胸部的,汇聚在胸膺和背部的背俞穴;气在腹部的,汇聚在背部的背俞穴和肚脐左右动脉附近冲脉的穴位;气在腿部的,汇聚在气冲穴、承山穴和足踝上下的部位。

 老孙:(惊讶)这么多讲究啊,那知道这些有啥用呢?

 小岳:(认真地说)用处可大了,大夫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就会根据气街的理论,找到对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或者推拿。比如说,头疼就可能在头部或者相关经络的穴位上治疗;肚子疼,就找腹部气街对应的穴位。

 老孙:(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中医的穴位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身体健康的大门。

 小岳:(竖起大拇指)您这比喻还挺恰当。不过这些穴位的操作可不能随便来,得找专业的大夫,不然弄错了,不但治不好病,还可能出问题。

 老孙:(连忙点头)这我知道,可不敢乱来。今天听你这么一讲,我对中医又多了不少了解。十二经之本又是怎样见?

 小岳:我就给你讲讲《黄帝内经·灵枢》里十二经之本,这学问可深了。简单来说,“本”就像是树根,是经气的源头。十二经之本就是十二经脉经气起始、汇聚的关键部位,对人体可重要啦。

 老孙:(半信半疑)有多重要啊?你快给我详细讲讲。

 小岳:(来了兴致,比划着)先给你念一段《灵枢·卫气》里关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记载,“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 。意思就是,足太阳膀胱经的“本”,在足跟往上五寸的地方,这个位置对应穴位叫跗阳;“标”在两络命门,这里的命门指的是眼睛,对应穴位是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