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终始(第2页)

 小岳:(一脸疑惑)摸脉?就这么简单?我平时也经常给自己摸脉,感觉跟心跳差不多。

 老孙:(敲了敲小岳的手背)你那叫瞎摸!中医的脉诊复杂着呢。医生要摸寸、关、尺三个部位,感受脉象的快慢、强弱、沉浮。不同的脉象,代表着不同的病症。

 小岳:(惊讶得合不拢嘴)这么讲究?那这“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是什么意思?

 老孙:脉口,也叫寸口,就在手腕这儿;人迎在颈部。少气,就是元气不足。当人元气不足的时候,脉口和人迎的脉象都会减弱,而且和正常的尺寸比例不相符。

 小岳:(好奇地问)这医生得有多厉害,才能摸出这些门道?

 老孙:这得靠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医学院的学生,光脉诊这门课就得学上好几年。而且不同的医生,对脉象的理解也会有差异。就好比画家画画,同样的风景,不同的画家画出来风格也不一样。

 小岳:(点头表示认同)有道理!我听说还有滑脉、弦脉,这些都是啥意思?

 老孙:滑脉就像珠子在盘子里轻快地滚动,流畅得很,一般孕妇或者体内有痰湿的人会出现这种脉象。弦脉呢,就像按在琴弦上,又直又长,常见于肝病患者。

 小岳:(兴奋地跳起来)这么神奇!那我回去也练练,说不定能当半个中医。

 老孙:(一盆冷水泼过去)你可别瞎练!脉诊得结合望闻问切综合判断。光会摸脉,就好比盲人摸象,很容易误诊。

 小岳:(尴尬地挠挠头)也是!看来这中医学问太深了。对了,这脉诊和针刺有啥关系?

 老孙:关系大了!通过脉诊,医生能判断病人气血的盛衰,从而决定针刺的手法和深度。气血旺盛的,针刺可以深一些;气血不足的,针刺就得浅一些。

 小岳:(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终始》篇真是个大宝库,每一句都藏着大学问。

 老孙:没错!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得好好学习,把它传承下去。观众朋友们,你们也多了解一些中医知识,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终始新趣:针刺要诀

 小岳:前两回听老孙讲《终始》篇,我对中医扎针和脉诊了解了不少。今天该讲讲针刺的具体手法了吧?

 老孙:(兴奋地搓搓手)正等着给你讲呢!《终始》里提到“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这就是针刺补泻的关键。

 小岳:(疑惑地皱起眉头)迎之?随之?这是要跟气打招呼,还是跟着气跑?

 老孙:(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你这理解太离谱了!泻法,就是迎着经气运行的方向针刺,把邪气赶出去;补法,就是顺着经气运行的方向针刺,补充正气。掌握了迎随的方法,就能让气血调和。

 小岳:(好奇地追问)这经气运行的方向怎么判断?难道气在身体里像汽车一样,有固定的路线?

 老孙:(耐心地解释)人体的经络就像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经气在里面按照一定的方向运行。比如手太阴肺经,从胸部走向手部。医生得熟悉经络的走向,才能正确运用迎随补泻法。

 小岳:(惊叹道)太神奇了!那这针刺的深度有讲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