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三级教育体系(第2页)
“你立即带人重新编写一批教材,内容要涵盖大多数流派,但一定要通俗易懂。”
蔡邕恭敬地点头,随后问道:“大王,臣明白教材的重要性,但各流派思想纷繁复杂,如何取舍才能既全面又通俗易懂?”
“臣请大王指点。”
嬴昊略一沉吟,缓缓说道:“各流派皆有可取之处,关键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农家,皆有其独到之处。”
蔡邕:“大王,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臣以为此乃治国之本,是否应作为教材的重点?”
嬴昊:“儒家确实重要。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适合培养官吏的操守和责任感。”
“但儒家过于注重礼教,容易流于形式。”
“教材中应突出其仁政和民本思想,让学子明白为官者当以民为先。”
蔡邕:“大王所言极是。那法家呢?”
“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是否过于苛刻?”
嬴昊:“法家虽重法治,但其核心在于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家的优点在于强调公平和效率,适合用于制定法律和治理国家。”
“教材中应取其法精神,让学子明白法律是治国之基,而非滥用刑罚。”
蔡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是否与大王提倡的积极治国相悖?”
嬴昊:道家并非消极无为,而是强调顺应自然,减少不必要的干预。”
“其优点在于帮助官吏调节心态,避免急功近利。”
“教材中可取其清静无为的智慧,让学子学会在复杂局势中保持冷静。”
…
嬴昊说完,目光坚定地看着蔡邕:“蔡卿,各流派思想皆有可取之处,关键在于结合实际,取其精华。”
“教材编写务必通俗易懂,让更多庶民能够接受教育。”
蔡邕深深一拜:“臣明白了!臣一定不负大王所托,尽快完成教材编写。”
嬴昊满意地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用之才,而非养一群只会吟诗作赋的闲人。”
“大秦的未来,在于教育,在于民心。”
群臣齐声应诺,声音震天动地:“臣等谨遵王命!”
“大秦万年!”
“大王万年!”
大殿内,气氛热烈而欢快。
嬴昊打开了剩下的两个木盒,一个木盒中整齐地摆放着六个光滑细腻的青花瓷,另一个木盒中则装着三面精致的小镜子。
众人的目光瞬间被吸引了过去。
男人们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青花瓷上,尤其是蔡邕,他对这些瓷器爱不释手,从远观到上手细细把玩,口中不住赞叹。
“一蓝一白,真是完美之极!”
“白色透明纯净,蓝色沉静大气,图案更是清晰华美,堪称鬼斧神工!”
商鞅手持一只青花瓷碗,仔细端详其纹路,赞叹道:“大王,此瓷器不仅工艺精湛,更难得的是其釉色均匀,图案层次分明。”
“臣曾游历各地,却从未见过如此精美的瓷器。”
“此物若推广至民间,必能提升我大秦的工艺水平,甚至可作为贸易之宝,换取他国资源。”
田丰轻轻抚摸着一只青花瓷瓶,眼中满是欣赏:“大王,此瓷器不仅美观,更显实用。”
“其胎体轻薄却坚固,釉面光滑如镜,实乃巧夺天工。”
“臣以为此物若能普及,必能改善百姓生活,甚至可作为朝廷赏赐之物,激励臣民。”
李儒拿起一只青花瓷盘,细细观察其图案,笑道:“大王,此瓷器上的图案栩栩如生,既有山水之韵,又有花鸟之趣。”
“臣以为此物不仅可作为日常用具,更可成为文人雅士的珍藏之物。若能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大秦的文化繁荣,实乃一举多得。”
嬴昊听着群臣的赞叹,微微一笑,说道:“诸位爱卿所言极是。”
“此青花瓷不仅是一件器物,更代表了我大秦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底蕴。”
“本王已命工匠加紧制作,未来将推广至民间,甚至远销他国,让我大秦的威名远播四海。”
众人闻言,无不振奋。蔡邕更是激动地说道:“大王英明!此青花瓷必将成为我大秦的一张名片,让天下人皆知其精美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