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三级教育体系

当嬴昊解释清楚标点符号具体的用法后,几乎在场所有人的眼神都充满了光彩。

 “大王真是一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有人低声感叹,语气中充满了敬佩和震撼。

 蔡琰站在一旁,目光灼灼地盯着嬴昊,心中非常的骄傲。

 她恨不得将这个过度优秀的男人拖走,关在一个暗无天日的小黑屋教育。

 商鞅等人则更加冷静,他们深知嬴昊这些举措的意义。

 大秦日报的诞生,意味着大秦的每一个郡县乡都能及时了解朝廷的政策和天下大事,大秦的官吏再也不能蒙骗百姓。

 这种信息的透明化,将彻底改变中国古代皇权不下乡的传统格局。

 中国古代,皇权往往止于县城,乡里的事务多由士族豪强把持。

 所以古代都是皇帝和士族豪强共治天下。

 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士族豪强。

 门阀的形成始于东汉末年,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士族逐渐掌握了地方经济、文化和政治资源。

 到了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为了巩固统治,采纳了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

 这一制度名义上是为了选拔人才,但实际上却成为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中正官由地方豪强担任,他们根据家族背景、声望和关系来评定人才的品级,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到了两晋时期,门阀势力达到顶峰。

 东晋政权甚至被称为门阀政治,皇权几乎被门阀架空。

 门阀通过联姻、结盟和世袭官职,形成了庞大的权力网络。

 他们不仅控制了朝廷的重要职位,还垄断了地方的经济资源,使得皇权难以渗透到基层。

 门阀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皇权,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

 然而门阀的衰落始于南北朝时期。

 随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和南方士族的腐朽,门阀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打破了门阀对仕途的垄断,寒门子弟得以通过考试进入仕途。

 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门阀势力进一步削弱。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完全成熟,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嬴昊显然不满足于皇帝和士族豪强共治天下,他打算彻底改变这种现象。

 “这是本王接下来的计划。”

 “一是利用大秦日报,让所有子民不被蒙骗。”

 “二是将退伍的大秦将士放到乡、里这些基层位置,掌握基层的民众。”

 嬴昊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大殿中。

 商鞅等人听得心潮澎湃,他们知道,嬴昊的这些举措将彻底打破士族豪强对基层的控制,让大秦的统治真正深入到每一个角落。

 商鞅上前一步,拱手说道:“大王英明!”

 “此举不仅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还能让百姓直接感受到朝廷的恩泽,民心必将更加稳固。”

 蔡邕点头附和:“大秦日报的推行,确实是一大创举。”

 “以往百姓对朝廷政令一知半解,如今有了报纸,政令通达,百姓也能明辨是非,不再受地方豪强蒙蔽。”

 田丰沉思片刻,补充道:“不过此举必然会触动士族豪强的利益,他们可能会暗中阻挠。”

 “大王,我们需提前做好准备,以防不测。”

 李儒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冷峻:“田副总理所言极是。”

 “但大秦军队所向披靡,退伍将士更是忠诚可靠。”

 “若有豪强胆敢反抗,正好借此机会彻底铲除他们的势力。”

 贾诩则淡然说道:“大王此策,可谓一举多得。”

 “既能巩固统治,又能收拢民心,更能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

 “臣以为,此乃千古未有之良策。”

 就连甄逸这样的商贾世家代表,也不得不佩服嬴昊的才华和手段。

 他心中暗叹:“秦国的君臣、军事、制度和民心,都比关东各国强太多了。嬴昊此人,真是千年难遇的雄主。”

 大殿之中,群臣纷纷表态支持,嬴昊的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光芒。

 嬴昊微微一笑,目光转向蔡邕,继续说道。

 “蔡副总理,你主管教育部,接下来的任务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