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现场
5
现场炽烈的红光与逼人热气令人印象深刻。
回忆古代文献《天工开物》提到另一种有效提升钢铁质量方法称为‘焖钢’。
还有历史上綦母怀文所创立双液体淬火技艺。
一旁陪同官员听闻每次炉可获得上百斤好钢,不禁感慨:“我们大唐将士从此天下无敌。”
"尚书左仆射言重矣。”一宗室公子笑道:"现今还有能匹敌我朝勇士吗?”
官员微微躬身退去。
扶苏说明焖钢和双重淬火工艺后询问公子意图。
李成迈出一步,拱手为礼:“正是如此。”
赵明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察觉到在他那宽松的衣袍下是紧实健壮的肌肉,不禁称赞了几句名将之后的确有勇有谋。
只是为什么不提及李锋呢?
眼前这两位少年,年长的叫李成,他是李锋的长子;稍小些的唤作李威,乃李锋次子。
赵明思考了片刻,在心里给李家众子弟打了个分,意识到即使是平日里并不看重的李锋也实属难得的人才。
众所周知,李剪与白起、李牧和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
就出身而言,李剪甚至比他们更为尊贵,毕竟李剪乃是周灵王太子之后,姬姓李氏的一员,家族声望极高。
如果从战功论,李贲绝不亚于上述四位。
因此,赵明一直以来猜测李锋可能是因为过继自别家才被忽略——否则怎么解释他虽父亲英明却显得普通的结果。
然而今天见到这对兄弟后,赵明沉睡已久的记忆瞬间复苏。
抛开李剪与李贲的威名光环来看,实际上李锋同样不俗。
带领着镇守北部要塞的军团返回南方进行平定叛乱,并配合章齐作战,几乎是节节胜利,在完全消灭暴乱之前便几乎大获全胜。
如果不是遇见那位所向无敌之人,或许他们还真的可以延长大秦帝国的命数……
即便李锋最后在关键之战中失败被擒,但他带着重要财产安全撤回家族。
这眼前的两个孩子中的一位到了京城附近晋城,另一位跑到了临淮郡东阳县(后来的琅琊国都城)。
他们成为着名的两大显赫家族——太原王氏及琅琊王氏的祖上。
当朝代更迭,“王”和“马”共享天下。
赵明拉着李威的小辫,心中想着要从孩童开始培养书法才能,毕竟书圣王羲之就在他未来的血脉当中。"为何不上学室求学呢?”赵明质问道。"陛下,我等已被先生逐出。”李成面带愤怒。
李威似乎眼含泪水,多半因为自己的头发被拉拽所致。
学校中驱逐……赵明皱眉,正常情况下学室接纳的皆是官吏后代,尽管爵位丧失但职务仍存,故应享有资格继续就读。
然而依据条例,负责学馆的人并无错!
因为在首都这里的学堂规定特殊:只招收高爵并且担任千石或以上级别的嫡子。
这条规则由皇帝亲自修订,并难以更改。
即使作为储君,赵明也不能随意修改。
而此刻正值李锋率军边关御敌之际,将其子女排除校外之事若传回他耳中会如何?
前线士兵又会作何感想?赵明暗忖朝廷官僚怎变得如此尽责严苛?他转向李伯,想到不仅仅是请求外孙帮忙或者公理那么简单。
在刹那间灵感浮现,赵明突然将此事与前几次的奏章相联系起来。
那些奏折主张:现在正值农闲期,许多农夫空闲在家,国家应该征召大量劳力来扩展陵寝;根据先前规划再修建覆盖三百余里的皇家园林!
十多个奏章都在宣扬同样观点,“一统天下之大,远超三皇五帝,所以需要一个壮观宏伟的皇陵及宫殿,以展示大帝国气度”。
其含义无异于后代中某廷尉所言:"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观则不足以彰显尊严"...
如若当时那个小官员不是低级别官职的话,这些奏章背后似有协调痕迹。
现代智慧暗示着“挖土整地循环反复”揭示这些人鼓动基础建设项目并非真心为了显示皇权辉煌,而是希望从中获得不当得利!
可是赵明凭直觉觉得“建筑支持派”和那些严格执行秦国法律并将二李驱逐出去的力量并不是同源。
毕竟前者仅想从中赚得几个金钱而已,而后者的行动却是为了让守疆将领与中央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