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大规模生产(第2页)
几个技术性问题过后,会场的气氛悄然发生了变化。质疑的目光少了,探究和赞赏的目光多了起来。
就在这时,一个冰冷、带着明显日本口音的声音响起:
“秦先生。”nec的中村课长站了起来,脸上带着职业化的微笑,眼神却锐利如冰,“贵方的数据,尤其是功耗和温度范围,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但恕我直言,根据国际dram市场的普遍规律,如此低的功耗和如此宽的温度适应性,必然伴随着高昂的制造成本和极低的良品率。
请问,贵方这枚‘东星一号b’的预估量产成本是多少?良品率何时能达到商业化的30门槛?
没有成本优势和市场验证的技术,再漂亮的数据,也只是实验室里的玩具,不是吗?”
中村的话,像一盆冰水,精准地泼在了技术成功的热情之上。资本和市场,这是赤裸裸的现实拷问。
也是沈逸之前反复强调的致命弱点!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秦浩,包括林振华,眼神也变得凝重。
成本!良品率!市场!这是绕不开的三座大山!
秦浩看着中村那双充满优越感和挑衅的眼睛,心中一股火焰升腾而起。他沉默了几秒钟,似乎在组织语言,又似乎在积蓄力量。
然后,他抬起头,脸上没有任何被激怒的表情,反而露出一丝平静甚至带着点坦诚的微笑。
“中村先生的问题,非常现实,也非常关键。”
秦浩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的确,我们目前的制造成本很高。我们用的硅片纯度不够,需要更复杂的清洗和预处理。
我们的光刻胶是过期的,需要特殊调配;我们的设备老旧,维护和校准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我们的良品率只有15,这意味着巨大的材料浪费……”
他一项项列举着成本的痛点,语气平和,甚至带着点自嘲,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真切感受到了东海厂在极端条件下造芯的艰难和巨大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