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成本(第3页)

 秦浩的声音通过麦克风在会议室里回荡,平静、清晰、条理分明,没有任何花哨的修饰,只有扎实的数据和逻辑: 

 “……基于改进型Cmos工艺,我们通过优化扩散炉温区控制和退火曲线,显著降低了寄生电容和漏电流,这是实现低功耗的核心……” 

 “……光刻对准精度不足的问题,我们通过独创的手动微调补偿算法和严格的工艺纪律来克服,具体体现在存储阵列的规整度和成品率上……” 

 “……针

对硅片表面处理和光刻胶附着力,我们采用了强化预处理方案,结合自研的胶膜涂布控制工艺,确保了图形转移的完整性……” 

 “……高温稳定性得益于我们对老式设备热特性的深度掌握和工艺参数的特殊调校,使得芯片在恶劣环境下依然能保持可靠运行……” 

 每一个技术点的阐述,都伴随着详实的数据支撑和逻辑清晰的推导。秦浩的讲解没有回避东海厂设备的简陋和材料的低劣,反而将其转化为一种在极端条件下寻求最优解的独特路径,透着一股令人信服的韧性和智慧。 

 提问环节开始。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率先发难,问题极其尖锐:“秦浩同志!你提到手动微调光刻对准,这如何保证大规模生产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良品率15%,在商业上根本没有竞争力!你们如何解决?” 

 “手动微调,是我们在设备受限下的权宜之计,核心是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传承的精密操作规范和补偿模型。” 

 秦浩不卑不亢,打开一张放大的照片,上面是李卫国父亲请来的八级钳工刘大爷,正戴着放大镜,用最原始的工具手工研磨光刻机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