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第一刀工资改制(第2页)

 这句话点醒了柳青。 

 是啊,改革不是请客吃饭,必须打破条条框框,直面市场需求。 

 送走程主任,柳青立刻召集技术骨干开会。 

 小小的会议室里挤了二十多人,有白发苍苍的老技师,也有刚从技校毕业的年轻人。 

 “各位,”柳青开门见山,“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研发适合包产到户农民使用的小型多功能农机。刘大山师傅之前的设计很有创意,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完善。” 

 技术科长摊开一叠图纸:“柳厂长,想法是好,可咱们的设备太老了,精密零件根本加工不了。” 

 “那就土法上马。”柳青斩钉截铁,“先用现有设备做样机,关键部件外协加工。同时,列出最急需更新的设备清单,我想办法筹措资金。” 

 老技师王德发摇摇头:“厂长,不是泼冷水。咱厂技术资料残缺不全,很多老师傅退休了,新工人连图纸都看不利索……” 

 “王师傅说到点子上了。”柳青眼前一亮,“这样,您负责列出还在世的退休老师傅名单,我亲自去请他们回来当顾问。同时,组织青年工人技术培训,您来当总教头。” 

 王德发张了张嘴,似乎想推辞,但看到柳青期待的眼神,最终点了点头:“为了厂子,我老头子拼了。” 

 会议结束已是深夜。 

 第二天天刚亮,厂区大喇叭就响起了起床号——这是柳青恢复的老传统。 

 六点半,全体干部职工操场集合,开始改革后的第一次早会。 

 “从今天起,”柳青站在简易台子上,声音洪亮,“红星厂实行‘三改一加强’:改革管理制度,改革分配方式,改革生产方式,加强技术培训!” 

 他宣布了几项重磅措施:一是取消固定工资,实行基本工资加绩效奖金;二是精简行政科室,充实生产一线;三是成立新产品研发小组,全力攻关小型多功能农机。 

 人群骚动起来。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工人突然喊道:“柳厂长,俺干了三十年车工,一直都是八级工资制,现在改成绩效,要是干不动了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