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还不成熟的机制
第一百二十六章 还不成熟的机制
元旦刚过,红星厂销售科就传来坏消息:华东地区七个县的供销社集体取消了春季农机订单,转而采购浙江一家乡镇企业的产品。
“价格比我们低三成,”销售科长擦着汗汇报道,“还承诺三年保修,送货上门。”
会议室里一片哗然。
柳青盯着报表上触目惊心的数字,眉头紧锁。
这是红星厂股份制改革后首次遭遇市场挫折。
“不可能!”生产副厂长拍案而起,“那个价格连成本都不够,肯定是劣质产品!”
“但农民就认价格,”销售科长苦笑,“我们的销售员回来说,人家乡镇企业的业务员直接蹲在田间地头推销,手把手教使用……”
柳青突然想起自己在柳家沟时如何推销农产品。
灵活、贴近需求、服务周到——这些他们曾经的优势,如今却被乡镇企业学去了。
“马上去浙江,买一台对手的产品回来研究。”柳青下令,“同时,销售科全体下乡,了解农民真实需求。”
三天后,一台标着“永康农机”的小型脱粒机摆在红星厂技术中心。
拆解结果令人震惊:虽然用料普通,但设计巧妙,维修简便,完全针对农村实际需求。
“我们输在观念上,”柳青在干部会上直言,“还抱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想,等着计划调拨、供销社收购。但市场已经变了!”
他宣布了一系列紧急措施:立即成立售后服务队,为已售产品提供免费检修;研发适合小农户的新机型;销售人员绩效与回款直接挂钩……
“还有,”柳青拿出一份文件,“从今天起,试行‘车间承包制’。各车间在完成基本任务后,超额部分按比例提成。”
会场炸开了锅。
这种将农村“包产到户”经验移植到工厂的做法,在国企中尚无先例。
“这不合规矩!”财务科长首先反对,“国企哪有这么搞的?”
“规矩是人定的,”柳青寸步不让,“要么改革求生,要么坐以待毙。大家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