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改革引发工人静坐(第3页)
雨突然变大,豆大的雨点砸在地上溅起水花。
柳青眼疾手快帮老人撑起雨伞,顺势扶起他:“王师傅,咱们去仓库避避雨,您给我讲讲这箱子的故事。”
老人犹豫片刻,终究抵不住秋雨的寒意,被柳青搀扶着走向废弃的老仓库。
其他工人面面相觑,也陆续跟了上来。
仓库里堆满蒙尘的旧设备,空气中弥漫着铁锈和机油的味道。
王德发抱着木箱,像抱着什么珍宝,小心翼翼拂去上面的雨水。
“这是……”柳青帮老人打开箱子,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发黄的照片、奖状和笔记本。
“红旗班组的历史。”王德发的声音突然柔和下来,粗糙的手指轻抚过一张合影,“1958年,我们班组被评上全国先进集体,周总理亲自接见的。”
柳青屏住呼吸。
照片上年轻的王德发站在一群工人中间,胸前戴着大红花,笑容灿烂得刺眼。
旁边是一张已经褪色的奖状,上面“工业学大庆”五个毛笔字依然遒劲有力。
“那时候啊,我们红旗班组创造了连续三百天无事故的纪录。”老人的眼睛突然亮起来,“苏联专家都说不可能,但我们就是做到了!”
柳青心头一震。
他环顾四周,目光落在一台锈迹斑斑的车床上——那是五十年代的老式机床,控制面板上还刻着“红旗班组专用”的字样。
“王师傅,这台机器……”
“是我当年的"老伙计"。”王德发蹒跚着走过去,像抚摸老友般抚过斑驳的机身,“五八年大炼钢铁时,它连续运转三个月没停过!”
柳青突然有了主意。
他转向跟进来的工人们:“大家知道吗?这台老机床的齿轮传动系统,正是现在我们新型联合收割机传动装置的雏形。”
人群一阵骚动。
刘大山瞪大眼睛:“厂长,这……”
“没错。”柳青斩钉截铁,“红星厂的技术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没有红旗班组的探索,就没有今天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