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改革初见成效与新生(第2页)
围观农民越来越多,有人问:“能赊账不?秋收后给钱。”
这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不可想象的。
但柳青果断拍板:“可以!以粮抵款也行!”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
一周内,柳青团队收到了五十多台订单,虽然数量不多,但打破了红星厂多年来的销售僵局。
更令人振奋的是,省报头版刊登了题为《红星厂改革初见成效》的报道,引来更多客户咨询。
柳青趁热打铁,组建了专业销售团队,制定了灵活的销售政策:可以现金交易,可以以物易物,甚至可以分期付款。
三个月后,当第一批新型农机成功下线时,厂区锣鼓喧天。
工人们摸着崭新的机器,像抚摸自己的孩子。这批产品很快被抢购一空,回款速度远超预期。
发薪日那天,财务科前排起了长队。
工人们拿到改革后第一笔丰厚的绩效奖金,个个喜笑颜开。王铁柱特意找到柳青,非要请他喝酒:“柳厂长,这钱拿得踏实!干活有劲头!”
然而,就在改革初见成效之际,一场危机悄然降临。
那天深夜,柳青正在办公室研究第二期技术改造方案,电话突然响起。
“柳青……”林小雨的声音异常虚弱,“我可能要提前生了……现在在医院……”
柳青手中的钢笔“啪”地掉在地上:“什么时候的事?现在怎么样?”
“今晚开始的阵痛……医生说胎位不太正……”林小雨强忍疼痛的声音像刀子一样扎在柳青心上,“你……你能回来吗?”
柳青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和明天的重要客户洽谈,陷入前所未有的矛盾。
一边是临产的妻子和可能难产的危险,一边是改革关键期和两千多名职工的期望……
“我……”他喉咙发紧,“我马上……”
就在这时,办公室门被推开,刘大山满头大汗地冲进来:“厂长!不好了!新生产线的主电机烧了,明天的大客户验货要泡汤!”
电话两头,两个紧急情况同时向柳青压来。
一边是家庭责任,一边是工作重任,他必须立即做出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