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春天(十五)(第2页)
而安德烈·瓦西里耶维奇同志则完全不像动辄给人写黑报告的那种传说中的克格勃,他利用经济观察员的身份为大家积极争取经费和设备,最让伊利亚震惊的是,4号反应堆班组合力开发了一套基于fortran的反应堆模拟系统来培训新人——没错,“新人”说的就是他自己。
这一举措让他成为这一批实习工程师里第一个掌握“弹钢琴”的控制棒操作技巧的。
在所有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4号反应堆控制系统还迎来了一次大升级,甚至成为了苏维埃自动控制体系的标杆,“劳动优秀奖章”等等集体荣誉证书控制室都要挂不下了。
尤其让他感动的是那种纯粹的布尔什维克氛围:大家全都互相称呼“同志”,绝口不提那些他在学校司空见惯的小资话题,谈论的除了物理就是诗歌,仿佛回到那个五十年代的、只存在于父母故事里的苏维埃。
对此,安德烈的解释是,4号反应堆是切尔诺兹克核电站出现小故障最多的,就像那个多病的、最让父母操心的孩子。核电是苏维埃的王牌,尤其在这个政局不稳的动荡时期,绝对不容有失。
这解释很符合伊利亚对克格勃动辄政治升华的刻板印象,但也许因为安德烈言行一致,并没有引起他的叛逆和反感,反而让他感受到了那种理论上只会存在于军人之间的、共生死的情感。
他其实是曾经本能地感觉到一点点不对劲的。
整个操作班组的人都长时间处在一种与其说是热忱,不如说是亢奋的状态,反应堆任何一点小小的波动都会让他们一秒切入战斗状态,仿佛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一根堵住的冷却水管就会马上引发一场足以把半个欧洲送上天的核事故。
没错,“把半个欧洲送上天”是他们每个人的口头禅。
如果说安全问题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这种态度是对工作的负责,尚且可以理解的话,一个小细节简首让伊利亚感觉到一种“战争状态”:每个夜班结束的清晨,交接班的时候,两拨人都会一起鼓掌,说是“庆祝又安全运行一天”,但伊利亚总觉得是“庆祝又活一天”,让他产生出一种在战壕里换班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