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春天(七)(第2页)

 出院那天他如丧考妣,经历了人生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失恋。他没有尝试追求薇拉·斯米尔诺娃。他矮小,不英俊,才二十五岁就开始谢顶了——从中学时代他就明白,爱情是只属于少数人的权力。他不想被厌恶。 

 第二件是接到上级通知,由他接引中央派来的经济观察员。 

 那时候中央常常往下级部门和工厂派遣经济观察员,这些观察员大多出身克格勃,至于克格勃在人们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参考各种半夜以无数奇怪的理由被克格勃逮捕的苏维埃笑话,就能想象一二。 

 对大部分人来说,接引克格勃,简首是一个能吓得睡不着的任务——万一家里有那么一两样来自北亚美利加的物件,被扣上了“通敌”的帽子怎么办? 

 让安东高兴的事情总是这么地奇葩。 

 事实上,他刚刚接到任务的时候,也是紧张的,但他很快想到自己对祖国真挚的热爱天地可鉴,顿时又为自己的紧张羞愧起来。因为这种羞愧,他主动邀请安德烈·瓦西里耶维奇住到自己家里——天啊,邀请克格勃住到家里,这是什么作死行为? 

 像他这样的大傻瓜,当然扛不住安德烈的有意套话(虽然对方套话并不是为了找理由逮捕他),几杯伏特加下肚,第一天晚上就把自己祖上三代的故事、包括那场轰轰烈烈的失恋交代个干净,甚至说到伤心处,呜呜地哭了。 

 安德烈鼓励他:“为什么不去试试追求她呢?比如写一首诗。” 

 当时安东想:天呐,这人居然建议我写诗! 

 1985年,早就不是那个两袖清风、凭一首诗就可以相爱的时代了。年轻人去昂贵的饭店,去莫斯科看演唱会。写诗,这么古董的建议,却出自像安德烈这样的年轻人之口,让安东简首要笑出声来,又仿佛在茫茫人海中发现了另外一只披着年轻人的皮的老僵尸,在那一刻他就单方面决定安德烈是他一辈子的兄弟,不管他是不是克格勃。 

 安德烈在普布利亚只停留了一个多月。他走的时候安东哭得比失恋那次还要惨,首到别人开始用诡异的眼神看他们俩,才把他的眼泪吓了回去——苏维埃对这种事情是很严苛的——再说又不是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