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开店

    建康的夏天亮得有些早,太阳还未当空就开始燥热。
 




    唯有知了不变地在百棂窗外叫着。
 




    赵萦和赵筠早早地到了书斋,温习了好一阵,先生才出现在门口。
 




    谢自群向来是个不委屈自己的性子,每每鸡鸣三声才起。为了给她们授课,他已经早起了,却还是不及她们。
 




    他在书案前坐下,一眼就看见了赵萦眼下极重的痕迹,发笑道:“做贼去了吗?”
 




    赵萦也察觉到自己的仪容不妥,摸了摸眼下,尴尬地笑了笑。“先生布置的课业已经完成了。”
 




    “哦——”谢自群尾音上扬,表现得像是忘记了这事一般,“拿来看看。”
 




    赵萦和赵筠依次将课业交上去。
 




    两张纸铺在案上,赵萦老远看着,她的内容多,赵筠的那份用句好像极为工整。
 




    谢自群先拿起赵筠的那份,眼前一亮,对赵筠有了新的认识,这份文章一眼望去文采斐然、音韵和谐、对治水之道的叙述也有理有据。
 




    他本想着她们讲清治水之策便好,但这篇文章却是文采卓越,同龄人望尘莫及。不禁让他想起赵仲武来寻他时的说辞,“我有个天资聪颖的孩儿,恐旁人误她。”
 




    原先他还以为为父者有私心,如今看来,确是如此。
 




    他将这一篇放在一旁,又拿起另一篇。不看不知道,一细看他心中更为震惊。
 




    若说赵筠的文章似群山,重峦叠嶂,那么赵萦的文章就如静水,质朴无华。
 




    通篇没有多余之语,只有一句句条理清晰的观点与论证,偶有引经据典也是为了更好的佐证自己的观点。
 




    忽略文采,这篇文章的观点已经相当自洽,足以作为一篇策论。
 




    这篇文章若出自一个学子之手,他绝不会这般惊讶。偏生出自一个闺阁女郎之手,让他不得不惊叹。
 




    他再次打量面前这不过十三岁的女郎,这个年纪不喜装饰的女子少见。
 




    她未施粉黛,头顶装饰都少到极致,只余一根银簪将发丝全都束起,偶尔落下的几缕发丝更显随意。她的眼眸深深,鹅黄这样鲜亮至极的颜色在她身上竟然有几分违和。
 




    “先生,我们的文章如何?”
 




    像是察觉到他的目光,她从书中抬头,望向了他。
 




    他收回停留在她身上的目光,将两份文章整理好,交换递给她们。
 




    “你们的文章各有所长,阿萦逻辑严密,阿筠文采斐然。若你们能取长补短,在文道上便无懈可击了。”
 




    “萦姊的文章论证竟这般细致。”赵筠拿着文章道,语气中少不了讶异。萦姊不像常读书的人,用起典来竟也信手拈来。
 




    “不过是翻阅了有关的资料罢了。”赵萦拿着赵筠的文章,心中也有同感。赵筠的文采是自幼的积淀,她远不能及。
 




    谢自群让她们将文章收起,就他布置的课业进行讲评。
 




    他本是世家子弟,有天然的上位视角。他的讲解又与她们文中的观点不同,不仅涉及朝政考量、也涉及世家利益。
 




    赵萦与赵筠本是一点就通的人,经他一讲,才知看似简单、为民生的事实际是多方权衡,缺一不可。真正的权衡心术也难以书载史册。也难怪河洛地区前朝至今多发水患,却总不能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