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诗会开幕(第2页)

 与此同时,杨府门前一片混乱。数十名衣衫褴褛的乞丐和流民聚集在门口,嚷嚷着要柳主还钱。 

 “还钱!还钱!”人群中不断传出愤怒的呐喊。 

 柳百秋站在府门前,脸色铁青。他身着锦袍,腰间佩剑,一副世家公子的打扮:“拔刀开路,伤而不杀!” 

 八名家丁闻言,齐刷刷抽出腰刀,向人群砍去。刀光闪烁,惨叫声此起彼伏。 

 “柳家杀人啦!” 

 “快跑啊!” 

 人群四散奔逃,转眼间便一个不剩。地上只留下几滩血迹和零散的铜钱。 

 柳百秋冷哼一声,驱车入府。马车碾过地上的铜钱,发出刺耳的声响。 

 “少爷已经回来了!”家丁丫鬟纷纷迎上前,脸上带着谄媚的笑容。 

 “这是怎么回事?三叔呢?”柳百秋皱眉问道。 

 “三老爷被气得七窍生烟,还在床上躺着。”一个老仆低声回答。 

 柳百秋沉声道:“送一千两银子到府衙,让他们查查是谁在背后煽动,把那些告示都给我撕了。” 

 他快步来到柳玉床前,听完事情经过后冷笑道:“三叔,你想错了。一个乡下秀才,哪来这么大本事?这背后是孟方霄那只老狐狸在搞鬼,他是想借机吞并我们柳家的盐业。” 

 “对对对!”柳玉恍然大悟,激动得又咳出一口血,“怪不得孟方霄前几天还请那小子上门,说他学问超过自己。原来是在为他造势!接下来该如何是好?” 

 “三叔放心。”柳百秋眼中闪过一丝寒光,“那老狐狸让他当了凤鸣阁诗会评委,正好给了我机会。明天诗会上,我先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踩进泥里,再收拾孟方霄那只老狐狸!” 

 凤鸣阁位于五湖府西十里澜江畔,是两百多年前大唐末年龙争虎斗的古战场。如今每三年一届的诗会在此举行,已成为文人雅士展露才华的盛会。 

 秋日的阳光洒在河面上,泛起粼粼波光。高台巍峨,士兵把守,周围已经停了上百辆马车,文人士子往来如织。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书卷气。 

 赵远坐在马车里打盹,顾玉兰偷偷打量着他。短短几日,公子就能让柳主陷入困境,这份智谋当真令人叹服。她的目光在赵远俊朗的侧脸上流连,心中泛起一丝异样的情愫。 

 马车停下,赵远伸了个懒腰下车。眼前是一片开阔的河畔,远处群山连绵,近处垂柳依依。 

 “你就是赵远?”一道充满敌意的声音突然响起。 

 柳百秋目光阴冷地盯着赵远:“你和孟方霄的那些算计,我已经看得一清二楚。等着身败名裂吧!” 

 赵远眸光一沉:“你是柳主的人?” 

 “很快你就会明白了。”柳百秋冷笑着上了高台,锦袍猎猎作响。 

 “公子,他这样说,肯定已经有所准备了。”顾玉兰小声提醒,眼中满是担忧。 

 赵远挑了挑眉:“那正好,省得我们白跑一趟。” 

 “他是柳百秋。”一个清亮的声音响起,“他打算借你的身份大做文章,如果你不能在诗会上力压群雄,方霄先生也会受牵连。” 

 赵远转身抱拳:“多谢提醒。” 

 只见一个俊美得不似凡人的少年,眸光流转间仿佛有星辰闪烁。他身着白衣,气质出尘,举手投足间带着说不出的优雅。 

 “不必客气。”蓝云霄微微一笑,“我也想看看,你究竟如何过这一关。” 

 高台上已经坐满了文人士子,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柳百秋坐在最显眼的位置,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冷笑。他的目光不时扫向赵远,仿佛在打量一个即将落入陷阱的猎物。 

 赵远神色平静地走上高台。 

 凤鸣阁巍峨耸立,八角亭在朝阳下熠熠生辉。晨风徐来,带着几分清冽,吹动亭檐下的铜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赵远站在台上,目光扫过中央那尊刻着先祖伟业的铜鼎。鼎身斑驳,却依旧能看清那些记载着历代功勋的文字。他伸手轻抚过铜鼎表面,粗糙的触感让他若有所思。 

 三层台阶上的茶具布置,无不彰显着等级森严。最上层摆放着明黄色的皇族专属茶具,釉面光洁如镜;中层是评判所用的青瓷茶盏,造型古朴;再下面是状元的素白茶碗,而举人只配一个蒲团。这样的规矩,延续了两百年之久。 

 找到自己的位置,赵远并不急着入座。他带着顾玉兰来到栏杆边,远眺江山。晨光中的五湖府,楼宇错落,街巷纵横,一派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