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陈逸风得救后返回平县(第3页)

 “不,议政衙门更为合适。”另一位大臣立刻反驳。 

 眼看争论越发激烈,翁同龢又开口了:“我朝立国根本在于圣人之道,若轻易弃之,恐有违祖制。” 

 皇帝原本一直默默倾听,此时突然问道:“翁师,若不练兵制器,他日洋人再犯,该如何?” 

 翁同龢捋着胡须笑道:“陛下有所不知,我大清地大物博,洋人就算船坚炮利,也休想长驱直入。况且,圣人云:"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放屁!” 

 一声怒喝打破了朝堂的秩序。所有人都吃惊地看向声音的来源——是裕王王胤禛。 

 胤禛站起身,怒视着翁同龢:“你说的修文德,可曾让英法联军退兵?可曾让俄国归还我们的领土?翁大人,你莫非忘了咸丰九年是如何被迫西狩的?” 

 翁同龢面色一变:“王爷此言差矣。先帝蒙尘,实乃国运不济” 

 “够了!”慈禧的声音突然变得严厉,“今日议事,都给哀家记住了。富察容楚的奏折,容后再议。退朝!” 

 众臣纷纷告退,只留下同治帝和两宫太后。德馨太后轻声说道:“皇帝,你觉得如何?” 

 康熙帝沉默良久,才缓缓说道:“儿臣以为,富察荣楚说得有理。如今天下大势,已不同往日。” 

 慈禧的声音透过珠帘传来:“皇帝说得对。只是”她顿了顿,“现在还不是时候。” 

 夜色渐深,紫禁城中灯火阑珊。远处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一声声敲击着这座古老都城的心脏。 

 而在城外数百里处,陈逸风的队伍正在夜色掩护下往平县方向疾驰。 

 “大人,前面有官兵把守!”一个随从低声提醒。 

 陈逸风勒住马缰,眯眼望去。确实,前方卡口处燃着火把,能见到穿着官服的衙役。 

 “怕什么!”他一挥手,“直接冲过去!就说老子是海外孤客陈逸风!” 

 果然,当那些衙役听到这个名号时,纷纷退避三舍。有人脸色发白,结结巴巴道:“原原来是陈先生” 

 看着这一幕,陈逸风心中暗叹。这就是大清的官场,欺软怕硬,明哲保身。既然如此,他也只好玩这套规则了。 

 一行人继续向前,直奔青云峰。那里,是他的根据地,也是他改革理想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