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调兵遣将
两天后,一份详细的供词摆在了崇祯面前。崇祯坐在御书房内,烛光映照着他疲惫的面容。这份供词牵连甚广,涉及京城十三名官员,南京八名官员,遍布漕运、户部等各个要害部门。
冉兴让这些年来,借着驸马都尉的身份大肆敛财。他在遵化有铁矿,山西有煤矿,南京做瓷器生意,名下良田多达六十万亩。每年光是粮食买卖就有十万石之多。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竟然勾结倭寇,私自贩卖军需物资。那些本该用来抵御外敌的铁器,竟然流入了敌人之手。
崇祯看完供词,眉头紧锁。这不仅仅是一个贪腐案件,更暴露出朝廷上下一种不正之风。那些知情的官员,宁可装聋作哑,也不愿得罪皇亲国戚。
但现在最紧要的,是平息民间对假钞的恐慌。
盛夏某日,大明日报刊登了一篇详细的文章,教导百姓如何识别真假钞票。文章中还特别提到,朝廷已经抓获制造假钞的罪犯,请百姓放心使用官方钞票。这种方式既安抚了民心,又避免了引起更大的恐慌。
三天之内,皇帝雷厉风行的作风。冉兴让被判凌迟处死,抄家灭族。他的家产被查封,光是金银就装满了十几口大箱子。那些年他搜刮的财富,足够一个普通人家过上几辈子。
寿宁公主也难逃惩罚。她虽然是皇室宗亲,但因包庇纵容驸马的恶行,被贬为庶人,逐出京城。昔日的荣华富贵,转眼成空。
就在崇祯准备进一步清查商路的时候,塞外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喀喇沁部的万丹伟正密谋与皇太极勾结,准备颠覆喀喇沁部,进而攻打宣府!
这个消息来得突然,却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草原上的形势,从来都是瞬息万变的。一个部落的倒戈,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崇祯站在御花园里,看着北方的天空。远处乌云密布,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他知道,比起冉兴让的案子,草原上的威胁才是真正的心腹之患。
而此时的冉兴让,正被关在诏狱最阴暗的牢房里。他蜷缩在角落,回想着往日的荣华富贵。谁能想到,堂堂驸马都尉,竟会落得如此下场?
牢房外,不时传来其他囚犯的哭喊声。那些曾经依附于他的官员们,此刻也在为自己的命运哀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