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微服私访(第2页)

 官员抬头看了他们一眼,“有银子吗?” 

 老王连忙掏出一锭银子,“有,这是一两银子。” 

 官员接过银子,仔细查看了一下,然后拿出一本册子开始登记。 

 “商社名称叫什么?” 

 几个人面面相觑,显然没想到这个问题。 

 “就叫就叫西郊联合商社吧。”老王灵机一动。 

 “行,那你们是做什么生意的?” 

 “我们想承接水泥路的修建工程。” 

 官员抬头看了他们一眼,“有一百个壮劳力吗?” 

 “有!”老王信誓旦旦地说,“我们已经联系好了,保证能凑够一百人。” 

 官员点了点头,继续登记。不一会儿,他们就拿到了一张盖有官印的证书。 

 “恭喜你们,西郊联合商社正式成立了。” 

 几个人喜出望外,拿着证书就往外跑。 

 “等等!”官员叫住他们,“别忘了参加下周的招标会。” 

 “好的好的,我们一定准时参加!” 

 几个人兴高采烈地离开了工商局,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在向他们招手。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看似简单的注册过程,背后却是朝廷深思熟虑的结果。 

 崇祯的目的很明确,他要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商人。这些商人不同于传统的大商人,他们会更加依赖朝廷,也更容易被朝廷控制。 

 同时,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招工方式。通过商社这个中间环节,朝廷可以避免直接雇佣大量劳工所带来的管理压力。 

 可崇祯皇帝坐在御书房里,眉头紧锁。窗外寒风呼啸,吹得窗棂作响,更添几分肃杀之气。 

 他手中握着一份税收报告,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南方的税收,竟然只有区区三千五百万石!这与他预期的两亿石相去甚远。 

 “砰!”崇祯猛地将报告拍在桌上,茶盏被震得跳起,茶水溅落在案几上。 

 不知过了多久,御书房重归寂静,崇祯坐回龙椅,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那份税收报告依然刺眼地躺在案几上。 

 二月二十七日,阴云密布。 

 崇祯再次召集大臣议事,殿内气氛凝重。 

 “诸位爱卿,”他环视众臣,声音低沉,“南方的税收情况,你们可知晓?” 

 大臣们面面相觑,有人低头整理衣袖,有人假意咳嗽,没人敢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