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接纳流民(第2页)

 更让人高兴的是,第三批流民来了以后,一直让人头疼的“三个士兵养活一个老百姓”这种不合理的比例,终于开始朝着正常的范围降下来了。

 ……

 凌晨3点45分左右,司农署的铜锣在二十个耕作区同时敲响。

 四百架经过改良的曲辕犁被分成了四十个耕作单元,每个单元配备两头用来拉犁的黄牛,三名扶着犁耕地的人,还有两名负责撒种子的人。

 负责农业技术的官员拿着写有《垦殖规制》的竹简,一项一项地检查犁头入土的深度是不是达到了八寸的标准,如果有耕作组不合格,当场就扣除他们当天的工分。

 从南阳郡来的农业教习团分成了十支小队,在划定好的示范田里面,给大家传授代田法实际操作的要点。

 首席农师张稷手里拿着木制模具,给围在旁边的一百名新移民演示沟和垄交替的技巧,他说:“挖深沟来播种,沟与沟之间要间隔三尺,用浅垄来覆盖土,土的厚度不能超过两寸,像这样才能保持土壤的湿度,防止出现涝灾。”

 跟着演示的移民们,按照顺序领取标有编号的耒耜,在划分好的条状试验田里面进行实际操作的考核。

 上午8点左右,育种司的牛车沿着田埂过来分发改良后的粮种。

 秦羽踱步至此,他先是俯身细细查看粟种,只见每袋粟种上面都用朱砂标着“甲等”两个字,袋子里面还附有一张用绢布写的《育苗要则》。

 他拿起《育苗要则》认真翻阅,随后与领取种子的农户亲切交谈,询问领取流程是否便捷。

 听到农户们纷纷称赞粮种优质,他转头叮嘱司农吏务必继续严格把关。

 看到浸种在司农吏监督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他满意地点点头。

 之后,秦羽又来到灌溉区。此时,水利匠师正在调试新式的翻车,一共有十二架脚踏式的提水装置,这些装置可以把河水提升到三丈高的地方。

 每台设备配备六名操作工,按照“三班轮替制”的方式,让设备全天都能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