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接纳流民

于是,每天都有四万多个穿着破破烂烂衣服的新居民,在士兵的护送下,顺着新修的大路,像一条长长的队伍慢慢走来。

 他们那一双双粗糙的手,马上就要拿起开垦荒地用的农具,满是尘土的后背,也即将扛起重建家园的沉重担子。

 政务厅里的沙漏一直在流,时刻提醒着时间的流逝,秦羽站在战略地图前,一遍又一遍地思考着大秦镇的发展规划。

 要让这些新来的人完全融入,至少得二十天的缓冲时间。

 幸运的是,按照历史记载,距离黄巾之乱全面爆发,还有整整三十天的时间,这对大秦镇来说,是一段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机。

 领主书房的墙上,用朱砂标记的日期,每天都会更新。

 执政团队为了让新移民能更快安定下来,拼了命地缩短安置流程。

 原本接收登记、分配土地这些事儿,得花三天时间,现在压缩到了十个时辰。

 在镇东头的讲武堂里,王诩拿着竹简,在三十多个学徒中间来回走动。

 这个以前隐居的人,现在挑起了快速培养官吏的大梁。

 他把复杂的户籍管理工作,拆分成十二个标准部分,采用了一种“早上学理论、中午看实际操作、晚上考应对策略”的三段式教学方法。

 这些年轻的学员一毕业,第二天就会被派到新建立的村子里,带着统一制定的《治村纲要》去实践。

 与此同时,镇里学塾的老儒生们,开办了一个“问政课堂”,通过模拟断案、计算钱粮这些实际事务的考核,每天能选出十多个有治理才能的年轻人。

 随着四百多个附属村落像星星一样,分散在各个地方,大秦镇的地盘每天都在扩大。

 测绘房里的羊皮地图上,代表大秦镇完全掌控区域的红线,已经延伸到了三个郡县那么大的范围。

 每个新设立的移民点,都严格按照“五户共用一口井、十户建一个仓库”的标准来建设,保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具备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