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懒惰是人性,还是社会性?下(第2页)

 陈勇:“我们在聊聊其他分配制定错误导致懒惰的情况。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纺织厂主们发现,即便将工人工资提高30%,生产效率提升却不足5%。这个现象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挤出效应";——当基本生存需求无法满足时,金钱激励确实有效,因为再不干就要饿死了”。

 “但是,当劳动回报长期与付出脱节,物质刺激反而会摧毁内在动机。我原本就应该得到的东西被剥削去了,然后他们将从指缝中漏出的一点还给了我,我还需要感恩戴德吗?”

 “毛熊计划经济后期的劳动生产率曲线揭示出更深层规律。1970-1980年间,尽管重工业投资增长230%,但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从6.1%暴跌至1.2%。僵化的分配制度使技术工人的收入与清洁工相差无几,劳动价值衡量体系的崩溃直接导致";假装工作";成为全民生存策略。这种系统性惰性不是什么道德滑坡也不是什么人性作祟,而是制度性失效的必然产物”。

 陈勇总结道:“所以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人们一开始是愿意劳动的,只是随着时间,付出和回报的脱节越来越严重,就开始慢慢消极怠工变得不再愿意劳动,也就是懒惰”。

 陈勇:“通俗的来说,要想让人认真干活,首先需要有合理的分配制度,劳动者拿到了合适的报酬,他觉得干这个活很值,才不会消极怠工。毕竟有钱了今天买身新衣服明天换部手机,后天看看电影满足一下精神世界。人是不会满足的,衣食住行,仅从食这一方面来说,从吃不饱到吃饱饭,再到想吃好的,有条件吃些荤腥后又会想着吃些牛肉,羊肉,然后又是海鲜,还有其他的东西等等等等,他有内驱的动力驱使他多干活多拿薪资”。

 “也就是我们说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他干3000的活,你给他3000,干1万的活给1万,而不是干3000你给1500,干1万你给6、7千,就还抠抠搜搜的不情不愿,觉得自己少苛扣就是亏,那人家愿意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