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懒惰是人性,还是社会性?上(第2页)

 天幕下,对于陈勇提到的这种情况不少人纷纷赞同

 “我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我甚至觉得世界拒绝了我,会好慌,想找点事做”。

 甚至有些人思维发散的想着:“所以那些纨绔子弟干坏事,是因为不进行任何劳动那就只能找乐子打发无聊的时间,然后发展到干坏事,追寻刺激?”

 陈勇:“举个高尚点的例子,比如说志愿者可能更重视社会贡献带来的精神满足,而非薪资。比如新疆“党徽大叔”阿布都加帕尔?猛徳。他成功帮游客从泥泞中将被困的车辆推出,志愿提供救援服务。当大叔被问是否需要付钱,他拒绝收钱并自豪的展出了胸前的党徽,他在这种服务他人的劳动中获得精神满足,以及上面提了一句的劳动获得社会认同感”。

 天幕下。

 苏轼:“精神上的满足让他可以忽视物质上微小的消耗,最终在他个人看来付出得到了足够的回报”,想着想着,他得到一条结论,“劳动促成优良的社会风气”。

 说到这,苏轼想起以前写的诗,开头写的是: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

 种地种的筋力殆尽的他,却在给友人的信中感慨:“垦辟之劳,亦有乐处。”

 陈勇:“其实可以以学生作为观察对象。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这是个脑力劳动,主要收获是技能提升和自我认知”。

 “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极限,如果仅靠努力就行的话,那么写诗的人人都是李白,写文章的人人都是唐宋八大家的水平。当学生达到极限,他发现如何努力都跨不过去那道坎,付出没有收获的时候,就会放弃,就是我们看到的在课程上原本积极学习的学生会在老师讲某些题目的时候消极怠工进入开小差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