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章 高俅哭诉(第2页)

 赵佶端坐在龙椅之上,他听了高俅的一番话语后,眉头微微一蹙,眼中闪过一丝不悦。他沉吟了片刻,而后,赵传缓缓开口对着高俅说道:“高卿,快快请起。” 声音在大书房回荡,“那武植,乃是朕前段时间慧眼发掘的大才。朕将他提到枢密院任职,此乃为了整顿军备,以保我大宋之安稳。这其中深意,你应当知晓。” 

 赵佶顿了顿,目光中多了几分温和,“高卿,你与朕自端王府时便相识,多年来,主仆情谊深厚。如今,你身居高位,深受朕之信任。而武植,他虽年轻有为,但资历尚浅。你比他年长,又有诸多经验,朕希望你能多多担待些。朕的心愿,便是你二人能摒弃嫌隙,共同为朕分忧,一起整顿军备,让我大宋之军事焕然一新,莫要让朕失望啊。” 

 高俅闻得赵佶之言,神色先是一怔,他久在官场,最擅揣摩人心,又怎会听不出官家话语里隐含的告诫之意?“没想到那武植竟能如此深得官家欢心。 “哼,绝不能让那武植压我一头。”高俅在心底冷哼一声,眉头紧皱,暗暗思忖,“看来,仅靠我一人之力难以制衡他。必须得,在朝中有寻找盟友,若不如此,今后在朝堂之上,我恐会一直被那武植压制,再无出头之日。”高俅眼神阴鸷,心中沉思。 

 继而心中一动,想到了一个人选,那便是在大名府担任知府的蔡京。他与蔡京相识,不过如今蔡京在大名府为官,并未在京师之中。想到这里,高俅并未起身,而是抬头看向赵佶,说道:“奴才谨遵官家旨意。官家,您这般深夜还在处理政务、批阅奏章,实在是太过劳累。不过奴才听说,这些旨意、这些奏章不都是由翰林院的翰林学士先审议之后,才呈交给您批阅吗?怎么奴才今日还会看到如此多的奏章呢?” 

 赵佶眉头微皱,眼中满是忧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目光落在下方跪地的高俅身上,缓缓说道:“朕新承大统,可这朝中大臣大多是先帝留下的班底。朕实难放心将诸事交予他们去办。如今更棘手的是,翰林学士承旨之位空缺,竟无一个能让朕满意的合适人选。如此一来,朕怎敢让翰林院那些学士批阅奏折呢?” 

 高俅闻听此言,心中暗喜,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这不正是天赐良机吗?他赶忙出声道:“陛下,臣突然想起一人,陛下可还记得蔡京?想当年陛下身为端王之时,与蔡京相交甚欢,关系甚是亲厚。蔡京对陛下可是忠心耿耿啊!如今他正在大名府担任知府,陛下何不将他调回京师,让他担任翰林学土承旨这一要职呢?若蔡京能在陛下身边分忧,陛下也可轻松一些,不必看到官家如此操劳,臣实在是心疼啊!”高俅一边说着,脸上满是对赵佶的心疼与忠诚,那副模样任谁见了都会觉得他是一片赤诚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