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章 殿前考校(第3页)
宋徽宗看着跨步走出的曾布,心中涌起一阵不喜。只因曾布是新派领袖,而苏轼却是旧派之人。对于此次考校,宋徽宗担心曾布会刁难武植。然而,看着下方众多的文武百官,自已也不好公然反驳。毕竟自已继位没多久,朝中新党势力遍布,实在不宜与之冲突,于是便道:“既然曾卿愿意考校,那这最后一人便由曾卿来考吧。”说完看向武植,对着武植开口道:“武学子,你尽管放心回答便是。”并向武植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武植点了点头,而后目光转向了曾布。
曾布也将目光投向了武植,然后沉声开口说道:“我此次对你考校的乃是策论,请问武学子,对于范文正公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疏》,你可有何独到的见解?”
“便给你半个时辰的时间思考吧。”曾布说完,便又踱步回到了文官之列。此时,朝堂之上鸦雀无声。只因为曾布所出的这道题实在是太难了,对于一个刚及弱冠的学子而言,简直难如登天。即使是他们这些在朝为官几十年的官员,也未必能提出什么精妙的策论。
武植听闻曾布的话语,也不禁陷入了沉思。他着实没想到曾布竟然会提出这样一个如此棘手的策论,随即便全神贯注地陷入了思考当中。
”如今自已所处的时期乃是宋徽宗初期,此时的赵佶这个皇帝还没有后来那般昏庸无能。而且如今的朝堂之上是新派执政,新党占据主导地位。好在赵佶还算开明,并不反对推行新政。不过,自已所写的策论也不能全然迎合新政。虽然赵佶不反对新政,但是他也不喜欢朝堂上众多的新派人物”。继而,武植凭借自已前世所学以及独特的今世见解,在脑海中已然构思出了一篇策论。
半个时辰转瞬即逝,曾布开口问向武植:“不知武学子可有思路了?”武植闻言对着曾布说道:“禀大人,学生已有了些拙见,不过还需笔墨书写一番。”上方的宋徽宗看了旁边的内侍一眼,那内侍片刻便会意,随即转身向门外走去。片刻之后,便见两个小太监拿着笔墨纸砚来到了武植面前。
武植提笔而动,在那纸上奋笔疾书。《论答手诏条陈十事疏之拙见》。整个大殿中只回荡着武植书写的唰唰声。没过多久,那张洁白的宣纸便被密密麻麻的文字所布满。武植停笔,长舒了一口气,对着曾布抱拳说道:“禀大人,学生已经写好了。”
曾布闻言,便凑了上去。他仔仔细细地品读着武植所写的策论,时而眉头紧蹙,时而面露喜色。良久之后,他看向武植,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神色,而后拱手对着宋徽宗说道:“禀陛下,经过臣对武学子的这番考校,臣认为以武学子的才能,夺得此次入学考试的第一名,乃是名至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