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兴明常青椒
第346章 我就看好你(第2页)
果不其然,听到侄儿的话,老朱脸色缓和不少,叹口气道:
“的确有此原因,当初我任命刘伯温掌管都察院,也是看重他博学有才,更难得公正不阿。
没想到,他却因此得罪不少人!”
说完,朱元璋又有些不满道:
“朝中某些大臣也实在不知自爱,大明才刚刚建立,就以功臣自居,不思报国救民,却总想着个人捞偏门,弄好处,实属可恶!”
这句话点醒了朱文正,世人都知道朱元璋杀功臣,却很少有人去深入研究,他为何要这么干?
固然,老朱自身权利欲很重,但开国的许多元老们,也当真是不知自爱。
这些人起兵打天下时还好,个个奋勇争先,一到坐天下时,就觉得自己劳苦功高,应该享有种种特权。
即便朱元璋给大家都封了爵位赏银,甚至世袭罔替,造福子孙,可许多人还是觉得不够。
尤其是淮西集团尤为严重,他们认为皇帝都是自己老乡,就算干点违法乱纪的事情,也有陛下罩着,根本管不到自己头上。
李彬案,不过是个小小的开端,后面只会越演越烈。
比如开国六公之一的冯胜,本身就喜欢贪腐,等到出征西北时,甚至公然私藏驮马财物,中饱私囊,屡次被老朱处罚,却屡教不改。
又比如二十八侯之一的陆仲亨,开国后日渐骄奢,不仅侵吞百姓良田,还做出很多违法乱纪的事情,甚至最后跟胡惟庸勾结在一起。
出格的人和事越来越多,甚至有些人慢慢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这让老朱一怒之下,开了杀戒,大刀向功臣的头上狠狠砍去。
结果太子朱标和皇孙朱雄英,两个优秀的接班人又相继早逝,让朱元璋越发忌惮这批骄兵悍将,唯恐年幼的朱允炆根本镇不住局面。
最终,种种因素综合之下,酿成了大明开国功臣被集体屠戮的惨剧,善终者寥寥无几。筆趣庫
想到这些,朱文正忽然意识到,李彬案其实是个很好的预警。
它在一定程度上让朱元璋有了警觉,也敲打了违法乱纪的一伙人。
如果能保住刘伯温,让他继续推行完善法度,将骄纵不法扼杀在萌芽状态,事情就不会慢慢滑向失控的局面,未尝不是件好事。
朱文正猛然想起,那天跟罗贯中的对话,决定冒险一试。
“的确有此原因,当初我任命刘伯温掌管都察院,也是看重他博学有才,更难得公正不阿。
没想到,他却因此得罪不少人!”
说完,朱元璋又有些不满道:
“朝中某些大臣也实在不知自爱,大明才刚刚建立,就以功臣自居,不思报国救民,却总想着个人捞偏门,弄好处,实属可恶!”
这句话点醒了朱文正,世人都知道朱元璋杀功臣,却很少有人去深入研究,他为何要这么干?
固然,老朱自身权利欲很重,但开国的许多元老们,也当真是不知自爱。
这些人起兵打天下时还好,个个奋勇争先,一到坐天下时,就觉得自己劳苦功高,应该享有种种特权。
即便朱元璋给大家都封了爵位赏银,甚至世袭罔替,造福子孙,可许多人还是觉得不够。
尤其是淮西集团尤为严重,他们认为皇帝都是自己老乡,就算干点违法乱纪的事情,也有陛下罩着,根本管不到自己头上。
李彬案,不过是个小小的开端,后面只会越演越烈。
比如开国六公之一的冯胜,本身就喜欢贪腐,等到出征西北时,甚至公然私藏驮马财物,中饱私囊,屡次被老朱处罚,却屡教不改。
又比如二十八侯之一的陆仲亨,开国后日渐骄奢,不仅侵吞百姓良田,还做出很多违法乱纪的事情,甚至最后跟胡惟庸勾结在一起。
出格的人和事越来越多,甚至有些人慢慢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这让老朱一怒之下,开了杀戒,大刀向功臣的头上狠狠砍去。
结果太子朱标和皇孙朱雄英,两个优秀的接班人又相继早逝,让朱元璋越发忌惮这批骄兵悍将,唯恐年幼的朱允炆根本镇不住局面。
最终,种种因素综合之下,酿成了大明开国功臣被集体屠戮的惨剧,善终者寥寥无几。筆趣庫
想到这些,朱文正忽然意识到,李彬案其实是个很好的预警。
它在一定程度上让朱元璋有了警觉,也敲打了违法乱纪的一伙人。
如果能保住刘伯温,让他继续推行完善法度,将骄纵不法扼杀在萌芽状态,事情就不会慢慢滑向失控的局面,未尝不是件好事。
朱文正猛然想起,那天跟罗贯中的对话,决定冒险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