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击鼓鸣冤,少年英才(第3页)

 一开口,仿佛就已经定了调子,让原本正在哀哀哭泣的男方父亲,也浑身哆嗦了一下,迷惑地睁开泪眼,却觉得明镜高悬的牌匾下,那个高高在上的县太爷身形模糊,难以看得清明。

 “是我!”

 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竟带着明显的稚嫩童音,横跨两步,站到了县衙正中,居然还拱了拱手,用压抑着悲愤的语气答道。

 噫!

 这下,不但周康宁大为意外,就连看热闹的老百姓,来得晚的都纷纷瞪大眼睛。

 县衙门口鸣冤鼓,那可不是随便乱敲的!

 若非有泼天的冤情,只是寻常邻里矛盾之类,敲这个鼓那就有戏弄公堂之嫌,打你二十大板你也得生受着。

 当然,今日是发生命案,有人击鼓鸣冤倒也合理。

 只是……击鼓的居然是个半大孩子?

 “小娃娃!”周康宁目光俯瞰,语调中更多了三分凌厉,将气势压迫过来,冷冷道:“你是谁家孩子,从何而来?可知这鸣冤鼓乃是朝廷公器,不可玩闹!”

 这次,周康宁的调子定得更清晰了。

 虽然不知道凶手是什么来头,但好像……县太爷对苦主并不待见,这番声色俱厉,只是为了为难一个区区孩童,多少有点难看,然而看到三班衙役手里粗壮的水火棍,众人虽然心中不满,却不敢付诸言行。

 “学生知道!”

 却见那小男孩面对如此气势压迫,神色丝毫不变,再次拱手,不卑不亢地答道:“有宋一朝,开封府尹包拯包龙图,民间称包公,上任后整顿吏治,改变旧制中‘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之约定,大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开封府门前立起登堂鼓,此后俗称鸣冤鼓,被后世各级地方衙门效仿使用。”

 “如今我大明初建,天下太平。应天府正是皇城龙脉所聚之地,却在六合县官道之上,有人青天白日持利刃行凶,所以学生才击鼓鸣冤,望大人秉公断案,还百姓一个清平世界,朗朗乾坤!”

 嘶!!

 周康宁眼中掠过惊骇的神色。

 这孩子才几岁啊?

 别说是孩子,就算是孔武有力的壮汉,到县衙上吓得浑身簌簌发抖,连话都说不利索的,他见得太多了!

 可是这孩子……

 麻烦!麻烦!

 周康宁最怕麻烦,但这次的麻烦好像越来越不好处置了。

 这孩子思维清晰,口舌灵便,字字句句都说在点子上,可是这个案,他偏偏是没法“秉公”去断的。

 胡相啊!

 通着天呢!

 他周康宁一个区区七品县令,有几个胆子,敢去得罪胡相的家人?

 但这案子,要怎么和稀泥呢?

 周康宁看着这位身量尚小的孩子,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家庭,才能有如此出色的子弟。

 未来金榜题名,前途简直是不可限量!

 按幕僚沈文山刚才的说法,死的双方都是老实巴交的农人,一方娶妻,一方嫁女,算得上门当户对。

 按理说,这样的孩子,不应该出自这样的家庭啊?

 莫非只是路过?

 路人的话……搪塞起来倒是简单些。

 周康宁定了定神,皱眉道:“秉公断案,自是本官职责所在!但你倘若并非本案相关,依大明律令,便没有资格击鼓鸣冤,你知道么?”

 “首先,以学生所学,大明律令并没有这一条款,当今圣上亲自编纂的《大诰》中也没有相关条款。”

 小男孩一句话就让周康宁的神色尴尬无比,随后见他踏前一步,从容说道:“学生徐鼎臣,应天府淳化县人氏。此番跟随家人,送姐姐徐芸娘出嫁。行至六合县官道时,无故遭到凶人杀害,至今那凶手仍逍遥法外。”

 “学生恳请知县大人能明察秋毫,缉拿凶手,还小民一家一个公道!”

 噫!

 淳化县?

 不知怎地,周康宁听到这三个字,忽然觉得心中烦躁不安,好像是沾染了什么糟糕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