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击鼓鸣冤,少年英才(第2页)
嘶!!
周康宁眼中掠过惊骇的神色。
这孩子才几岁啊?
别说是孩子,就算是孔武有力的壮汉,到县衙上吓得浑身簌簌发抖,连话都说不利索的,他见得太多了!
可是这孩子……
麻烦!麻烦!
周康宁最怕麻烦,但这次的麻烦好像越来越不好处置了。
这孩子思维清晰,口舌灵便,字字句句都说在点子上,可是这个案,他偏偏是没法“秉公”去断的。
胡相啊!
通着天呢!
他周康宁一个区区七品县令,有几个胆子,敢去得罪胡相的家人?
但这案子,要怎么和稀泥呢?
周康宁看着这位身量尚小的孩子,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家庭,才能有如此出色的子弟。
未来金榜题名,前途简直是不可限量!
按幕僚沈文山刚才的说法,死的双方都是老实巴交的农人,一方娶妻,一方嫁女,算得上门当户对。
按理说,这样的孩子,不应该出自这样的家庭啊?
莫非只是路过?
路人的话……搪塞起来倒是简单些。
周康宁定了定神,皱眉道:“秉公断案,自是本官职责所在!但你倘若并非本案相关,依大明律令,便没有资格击鼓鸣冤,你知道么?”
“首先,以学生所学,大明律令并没有这一条款,当今圣上亲自编纂的《大诰》中也没有相关条款。”
小男孩一句话就让周康宁的神色尴尬无比,随后见他踏前一步,从容说道:“学生徐鼎臣,应天府淳化县人氏。此番跟随家人,送姐姐徐芸娘出嫁。行至六合县官道时,无故遭到凶人杀害,至今那凶手仍逍遥法外。”
“学生恳请知县大人能明察秋毫,缉拿凶手,还小民一家一个公道!”
噫!
淳化县?
不知怎地,周康宁听到这三个字,忽然觉得心中烦躁不安,好像是沾染了什么糟糕的因果。
周康宁眉头深锁,虽然知道事情棘手,但既然鸣冤鼓被人敲响,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升堂。
两具尸首,已经蒙上白布,就放置在六合县的县衙之上。
新郎官被一刀致命,伏在尸首边上,呼天抢地哭得伤心的,是新郎的老父亲,也是老实巴交的农人,今日本是儿子大喜之日,却遇到如此变故,老汉哭得伤心欲绝,声音不忍卒闻。
而另一具体形纤细的尸首边上,却只站着一个约莫八九岁的男孩,眼圈通红,却把小嘴抿得紧紧的,一言不发。
诶?
周康宁见此情况,微微诧异。
难道说,新娘子送亲,就只来了这个小孩么?
这并不符合当地的风俗,就算父母双亡,总也有些亲眷相随,怎么会只有一个小孩,看年龄,像是死者的弟弟之类。
不过,不重要!
既然知道了凶手竟是当朝宰相的妻弟,哪怕是杀人的大案,周康宁也打定主意要和稀泥,最好是既不得罪位高权重的胡相,又能在百姓这边糊弄过去,不至于太损伤自己的官声。
混个几年,就退休了,那么认真做什么?
“升堂!”
手中惊堂木一拍,周康宁虽然年纪老迈,但做了半辈子知县,也自有一股不容侵犯的凛凛威严,配合着三班衙役将手中水火棍在地上一顿,齐声呼喝“威——武——”,那气势顿时将县衙门口看热闹的老百姓声音完全压了下去。
不错!
周康宁心中暗喜。
果然还是淳化知县的法子好!看似无关紧要,但每次这堂威一喊,自然而然就区分了官家和百姓,让他们看热闹的时候,谨言慎行,别把什么话都挂在嘴边上。
周康宁人老懒惰,并没去过那个最近很风光的淳化县,但却派最得力的幕僚沈文山去过,这法子就是沈文山教给他的,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的确好使。
秦枫……一个很出色的年轻人,想必他的未来不止是区区七品知县。
听说句容县县令马兆科,曾经跟他对上,结果闹了个灰头土脸。
还好我这六合县,跟淳化县井水不犯河水,这秦枫再厉害,也不能到我六合县的地盘上逞威风吧。
待四周安静下来,周康宁沉声喝道:“何人敲响鸣冤鼓?若所言不实,戏弄公堂,本官决不轻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