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工具人,要有工具人的觉悟(第3页)

 这个大明朝,真好啊!

 这是各地百姓真实的呼声,并非奏折上故意夸大。

 但另外还有一句话,在民间虽然很流行,但那些精明的封疆大吏,可不敢把这话放入奏折里,连暗示都不敢。

 这句话是:要是不打仗,那就更好了啊!

 每个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

 初建几年的大明朝,远比之前黑暗肮脏的元朝末年,强得太多了。

 只可惜……这位姓朱的大明皇帝,似乎太爱打仗了,大明江山都没坐稳呢,先开启了一场北伐,后来又大老远地跨海去灭了日本。

 图啥啊?

 老百姓可不懂什么银两平准库的事情,他们只知道一打仗就要出兵役,那可不止是苦差事,搞不好要丢性命的。

 倘若是乱世,人命贱如草,那或许反而不把这当回事。

 但现在是盛世,家家户户都有余粮,别说一两个儿子,就算七八个也养得起。

 谁家的男丁,都不舍得送去战场上拼命啊!

 但是没办法,上面要打仗,老百姓哪有抗拒的资格。

 只是希望,这个姓朱的皇帝,什么时候不打仗了,那就真的是圣主明君啦!

 正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大明朝的官员,从下到上,也都看到了这个情况,时不时就有胆大的上书直谏,希望皇帝能够裁撤军队,与民生息。

 但皇帝的态度很奇怪,硬顶着不肯裁军,然而放眼天下,大明好像真的已经没有什么对手了啊。

 还保留那么庞大的军队,是为了什么?

 昨日早朝,皇帝陛下释放了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提到一个词汇:建州女真。

 朝堂上衮衮诸公都是人精,散朝之后连夜调查这个建州女真是什么东西,但调查出来的结果,实在令人笑掉大牙。

 满打满算,怕是那建州女真连一支两万人的军队都凑不齐。

 打仗?

 大明放个屁,都能把他们崩死了吧!

 所以,不能让皇帝再胡闹下去了!

 包括徐达在内的一众开国重臣,虽然没有串联,但不约而同地想要在今日早朝重提旧事,希望陛下能以天下百姓为重,裁撤一部分军队,也就甩掉了很大一块包袱。

 不曾想,徐达等人还没来得及发话,诚意伯刘伯温忽然越众而出,似乎有本要奏。

 诚意伯?

 众人心中一凛,倒也不敢怠慢。

 毕竟,这刘伯温原本就号称神机妙算,堪比三国时的诸葛孔明,近年来人老了,不但没有糊涂,反而更加妖了!

 就说上次吧,刘伯温掐指一算,说日本岛上有银矿……

 当时的文武百官,谁不是悄悄翻起白眼,笃定认为这刘伯温就是皇帝陛下安排的喉舌,目的是搜刮大家的钱袋子,推行那个什么劳什子大明国债。

 那笔钱,大家送得那叫一个心疼,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也不敢违逆皇帝的意思。

 但后来怎么样?

 日本岛上,竟然还真的出了银矿啊!

 这下子,所有购买了大明国债的官员,全都赚得盆满钵满,不知多少次在家里捶胸顿足摔杯子砸碗,郁闷当时怎么不多出点钱,现在也能多分一点。

 这件事,让刘伯温在群臣中的印象,更加神秘缥缈起来。

 所以这次,难道诚意伯要“掐指一算”,然后上奏皇帝说什么兵者不祥,希望能裁撤军队?

 若真是这样,善莫大焉啊!

 只见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垂落眼帘,落在刘伯温身上,点头淡淡道:“刘先生,有事启奏?”

 “是。”

 刘伯温知道自己这番话一说,名声又要臭了。

 但没办法,工具人就要有工具人的觉悟。

 昨夜皇帝特意召见,一番明示暗示,倘若他还听不懂,那才是真的老糊涂了。

 “先生请说。”朱元璋不动声色,仿佛全不知情。

 “启禀陛下!”刘伯温深吸一口气,开门见山直接说道:“臣夜观天象,心中不安。那北方之地,有建州女真崛起,气势汹汹,似有犯我河山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