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工具人,要有工具人的觉悟(第2页)

 包括徐达在内的一众开国重臣,虽然没有串联,但不约而同地想要在今日早朝重提旧事,希望陛下能以天下百姓为重,裁撤一部分军队,也就甩掉了很大一块包袱。

 不曾想,徐达等人还没来得及发话,诚意伯刘伯温忽然越众而出,似乎有本要奏。

 诚意伯?

 众人心中一凛,倒也不敢怠慢。

 毕竟,这刘伯温原本就号称神机妙算,堪比三国时的诸葛孔明,近年来人老了,不但没有糊涂,反而更加妖了!

 就说上次吧,刘伯温掐指一算,说日本岛上有银矿……

 当时的文武百官,谁不是悄悄翻起白眼,笃定认为这刘伯温就是皇帝陛下安排的喉舌,目的是搜刮大家的钱袋子,推行那个什么劳什子大明国债。

 那笔钱,大家送得那叫一个心疼,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也不敢违逆皇帝的意思。

 但后来怎么样?

 日本岛上,竟然还真的出了银矿啊!

 这下子,所有购买了大明国债的官员,全都赚得盆满钵满,不知多少次在家里捶胸顿足摔杯子砸碗,郁闷当时怎么不多出点钱,现在也能多分一点。

 这件事,让刘伯温在群臣中的印象,更加神秘缥缈起来。

 所以这次,难道诚意伯要“掐指一算”,然后上奏皇帝说什么兵者不祥,希望能裁撤军队?

 若真是这样,善莫大焉啊!

 只见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垂落眼帘,落在刘伯温身上,点头淡淡道:“刘先生,有事启奏?”

 “是。”

 刘伯温知道自己这番话一说,名声又要臭了。

 但没办法,工具人就要有工具人的觉悟。

 昨夜皇帝特意召见,一番明示暗示,倘若他还听不懂,那才是真的老糊涂了。

 “先生请说。”朱元璋不动声色,仿佛全不知情。

 “启禀陛下!”刘伯温深吸一口气,开门见山直接说道:“臣夜观天象,心中不安。那北方之地,有建州女真崛起,气势汹汹,似有犯我河山之嫌……”

 次日,仿佛只是一场很平常的早朝。

 因为年关将近,各地呈上来的奏折,也多以歌功颂德为主,盛赞在大明皇帝的英明领导下,老百姓安居乐业,人人称颂大明朝的好处,云云。

 这类奏折已经不能牵动朱元璋的情绪,只是保持着平静的神色,俯瞰文武百官。

 粮食,依然是个大问题。

 虽然今年全国再次迎来史无前例的大丰收,尤其是应天府的淳化、句容两县,收成稻谷竟达到了往年的两倍甚至三倍,老百姓不但家中有了余粮,甚至还能用来置换许多生活必需品。

 这两三年的光景,淳化县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水准,都比其他府县的农人,明显高了一大截。

 不过……朱元璋作为大明皇帝,不可能因为一府一县的收成而沾沾自喜。

 他心怀天下,那六七千万大明子民,都是他必须要操心的。

 现在当然还好。

 但是未来呢?

 倘若有朝一日,真的出现了秦枫心声中提到的那个小冰河时期,那么以大明目前的粮食产量,哪怕是考虑到两三百年的粮食储备,能够用来抵御可怕的天灾危机么?

 朱元璋没有把握。

 所以,作为重中之重的粮食,还要继续下功夫。

 淳化县去年的丰收,得益于秦枫从海上带回来的几百车鸟粪,借此一举胜过了句容县,并且让句容县县令马兆科输了赌赛,这是朱元璋亲眼见证的事情。

 然而要让全国粮食增产,那还是户部尚书杨思义搞出来的那套红萍肥田,配合秦枫灌溉新法,若是全面推广下去,明年的全国粮食产量,想必会更加喜人。

 为了对抗那个传说中的小冰河,朱元璋铆足了劲,要尽力囤积粮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丰衣足食的江山,试图突破那个该死的王朝周期律。

 对老百姓来说,能吃饱肚子,就是盛世。

 更何况还有朝廷推行的摊役入亩,以后徭役竟然不再是义务免费的了,不论是修桥补路还是修建水渠之类,都由当地官府制定出详细的标准,参与出力的民夫都能领到一份钱粮,哪怕并不太多,但比之前白白辛苦,那肯定是好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