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宋:水浒也称王万人丛中一回首

第1015章 戏曲的教化之功(第2页)

毕竟西夏王族曾被唐朝赐国姓,故而许多西夏党项俘虏在兴起的改用汉姓汉名的热潮中,大多选用了“李”为姓氏。

出身陇右李氏的李彦仙也没什么意见,于是宁夏、陇右二行省就多了几十万李姓党项人,但朝廷不承认他们是党项人,而且强行划定为汉人。

王伦自然不可能效仿百余年后的成吉思汗以及蒙古人,对党项族进行一次彻彻底底的大屠杀,西夏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民间汉化严重,反而是统治阶层的上层贵族们,包括相当一部分掌权的汉人世家,拼命想要保留所谓的党项制度。

因为掌权者们很清楚,一旦他们也接受了彻底的汉化,那西夏这个政权与中原还有什么分别呢?不能体现出差异性,那么即便西夏能够长久在西北立足,最终还是会渐渐融入到华夏之中的。

实际上西夏的普通百姓,在唐朝被迁徙到宁夏行省一带时,他们在生活习惯、方式、思维、教育、制度等多方面就已经汉化了,所谓的“西夏文”、“西夏语”,哪怕是官方认定的通行语言,在境内都少有人使用。伴随着“秦腔”的出现,诸多故事被改编为戏曲,许多文人也都愿意将文采转变为稿费,从陕西行省传来的各种戏曲故事,宁夏行省的百姓们看得津津有味,全无半点理解上的阻碍。

所以李纲到来后,宁夏、陇右民间百姓对于朝廷认定的汉人身份也毫无抵触,尽管还是有部分死硬分子坚持自己是党项人,但已经形成不了任何影响力了。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广东行省的百姓,与一个陕西百姓,在生活习惯、语言、饮食方面的差异,都远大于西夏党项人与关中地区汉人的差异,更远大于党项人与广东百姓的差异。

既然广东人都认为自己也是汉人,那宁夏人为什么不也是汉人呢?

李利穿过尘土激荡的工地,兴致冲冲的跑到自己负责的路段片区,挥舞着手臂,大声喊:“朝廷从长安诸府派来了两个秦腔戏曲班,上头发了话,咱们连日劳作辛苦,便放两日休假,明日开始,都去看戏啊!”

他手下的俘虏工人们顿时欢呼了起来,有个党项汉人大喊:“李头儿,要唱甚戏,可有曲目?有《金沙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