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旧案存疑(第2页)
起码会做点动员工作,打个预防针,让五人回乡向家人告个别。
而实际情况是:五人被强行拉进了队伍,没有商量余地;然后遭遇意外、猝然身亡,来不及留下只言片语。
萧西风认为,这与彭城王对待五人的风格大相径庭。
这是其一。
其二:那次西征,从军队序列来说,钱塘五人的上官是梁坦、陈弥,梁、陈二人的上官是刘康祖,刘康祖的上官是裴方明,裴方明的上官是刘真道。
然而真实的统辖关系绝不是如上述这么清晰、简单,而是错综复杂。
刘康祖来自太子府,真正后台是太子。而那时太子年少,幕后操作太子府的还是皇帝刘义隆的人。
裴方明表面上受刘真道节制,其实他拥有调动军队的最高指挥权。
……
总之,萧西风五人莫名其妙卷入西征仇池的战争,但还没到地儿,半路就嗝屁了。
萧西风猜测,如果自己五人是被谋杀的,谋杀指令下达、执行路径最有可能是:皇帝→刘康祖→梁坦\/陈弥→执行军士。
好些年过去了,四个老乡应该早就转世投了胎,钱塘县几家人也经历了家道中落的阵痛…主要是自己阴阳两隔,还不大熟悉阴间套路,不知道阴招应该怎么玩…
不急,慢慢查,慢慢来。
萧西风还是回到了原来思路。
相对于人世间凡人,自己的维度优势太大了。真不用急。
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在阴间:阴卒对阳人,哪些事可做、哪些不能做?底线在哪里?红线是什么?……修为提高后权限又有什么变化……等等等等,这些才是优先选项。
……
刘铄等人来到鲁秀住处,将宋帝刘义隆的诏书拿给鲁秀看。
鲁秀看了诏书,一颗悬着的心这才安定下来。
他道:“禀南平王,如今已得到皇上准信,那就事不宜迟,在下立即回长社,去向家兄舍弟报告。实不相瞒,家兄军中,有部分将士不见得愿意随我们南归。那我们必须先处理好这些人,以免开拔前走漏风声。在下就此向各位告辞。待吾三兄弟和程大人回归之时,咱们再聚。”
刘铄点头,随即指示王方回去安排人马,护送鲁秀出城。
鲁秀回到长社,对大哥鲁爽说明:自己亲眼见到了宋国皇帝给南平王的诏令。他把宋国皇帝的意思告诉了大哥。
鲁爽在长社的驻军,原来是一万人。此次随永昌王拓跋仁南下,在与刘康祖的决战中,折损了三千多。
拓跋仁回洛阳前,将手下的氐族、柔然族等军士三千多划拨给鲁爽,为他补齐一万军士。
鲁氏兄弟回归南朝,肯定不能带着这些人。因为他们更习惯北方,肯定不愿意投靠南朝。
如何处置他们,成了一个麻烦。
鲁秀道:“大哥,按规定,我必须回平城,跟在皇上身边。你让这些人护送我北行。到了虎牢关,我带他们去找三弟,让他们在三弟的大营驻扎下来。我和三弟找机会带着三弟的亲信悄悄南下溜走,他们即便知道了也不敢追我们。”
鲁爽道:“也只有这样了。这些人与我们无仇无怨,咱们没必要杀他们。再说了,他们三千多人,咱们的人也才六七千。火拼起来,动静太大,咱们的牺牲也不会少。二弟你这个法子最合适。不过,你要万分小心。皇上这次准你假期,但他一定会有后手。千万不能大意,否则万劫不复。切记、切记。”
“我懂的。大哥,你保重。咱们寿阳见。”鲁秀道。
按照与南平王的约定,他们兄弟三人率亲信军士南下,直抵寿阳。在那里等待宋国皇帝的旨意。
程天祚则会想办法由拓跋焘大营出来,经瓜步到建康。
兄弟二人将细节再次过滤一遍,确信没有疏漏了,这才分头开始行动。
鲁秀拿着大哥兵符,将三千多杂族军士领出来,带着他们奔赴虎牢关。
鲁家三弟鲁瑜军职是护军校尉,带三千军兵驻扎在虎牢关附近一处大营。
虎牢关要塞内驻扎着其他魏军。不过没有战事时,大家互相来往并不多。
鲁瑜找个借口,将自己的队伍拉出大营,让鲁秀带来的人马驻进去。
半夜,鲁秀、鲁瑜俩兄弟领着鲁瑜的三千亲信精骑,按事先选定的路线,快速南下,向寿阳方向狂奔。
等到拓跋仁接到军报,发现鲁瑜队伍行动异常时,俩兄弟的人马已经奔出百里开外了。
拓跋仁下令追赶,自然是徒劳无功。
于是,拓跋仁立即奏报朝廷,并向皇帝拓跋焘上折请罪。
此时的皇帝拓跋焘,正在盱眙城边的大军帐里,发誓要踏平盱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