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鲶鱼(第3页)

 四万两对于孙元礼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是对于阳武的商户们来说可是不老少了,不然怎么说阳武穷了。可惜玻璃在上面过了一道,圣旨都下下来了,全天下除了皇商,也就阳武官窑可以制平光玻璃卖,所以他们想染指也不敢。 

 李越安签了大单很是高兴,牡丹会过后单独请孙元礼吃了饭。席间,孙元礼说他还想买水泥,不过他能支的银子不多,所以得等下回。说是如果平光玻璃卖的好,他就会再来阳武买水泥,说是到时候李越安一定要给他打打折才行。李越安自然是答应了。 

 最后,李越安问孙元礼怎么运这些玻璃,孙元礼说是船运,到时候他们会调船过来。李越安心中一动,想着阳武的长平仓跟摆设一般,就让他带几船粮食过来,说是县衙要充长平仓的。以前是没钱,现在有钱了,自然得囤粮。孙元礼闻言很是高兴,当既同意了。 

 回去后,李越安跟杨晚照说了这事。杨晚照很是赞同,古代可不是现代,那是真正的靠天吃饭,再多的钱没有粮食都白搭。且不说,现在还有北地的难民往阳武来,明年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年景。何况,他们挨着济水,一旦发生洪水,他们怕是得不了好。这样想着,第二日,杨晚照就叫了周进和王昭过来,让他们趁着秋收多囤些粮食。两人听说要他们收粮食,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杨晚照解释了,他们才松了口气,且深以为然。 

 如今,县衙的动向就是阳武的风向标。眼看着一船船的平光玻璃运了出去,换成了一袋袋的粮食。老百姓们秋收过后,交了税也不敢多卖粮,都囤在了家里。当然,这也是因为如今赚钱的去处多,即便不卖粮食,也能赚些小钱。进作坊难,可只要愿意出力气,不管是去矿上挖矿,还是加入修路队,亦或是修堤坝挖水库都成。只要你想干,总能找到活干。即便是妇女们,在家也可以做手工织品,虽然比往年累些,却格外有奔头。 

 就连北边来的难民,愿意开荒的,也可以得几亩田。没牛没工具没种子都不要紧,都可以去县衙赊。县衙还新成立的农具司,好家伙,不仅造出了龙骨水车和打谷机,还改进了很多农具,连着割稻的毛镰都比以前好用的多,老省力气了。如今大家出去走亲戚,再也没人说他们阳武穷了,姑娘们也愿意往他们这边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