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鉴宝师青云在眼前

第564章 番外(十九)绅士们怕了(第2页)

  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该人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衣物几乎可遮没膝盖。

  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

  最后,在10月18日,英军指挥官、八世额尔金伯爵詹姆斯·卜鲁斯下令,将圆明园付之一炬。在其后的两天时间里,士兵们被分派到各个宫殿、宝塔和其他建筑中放火。

  尤为惨重的损失是文源阁,约一万零五百卷图书档案,包括有关中.国历史、科技、哲学及艺术最为稀世及精美的著作,都在额尔金的大火中灰飞湮灭。

  由于不少楼阁由易燃的松木构筑,卷着松香的浓烟一连数日弥漫于京师北郊的天空。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再也没有一双眼睛能够见证另一个时代的艺术天赋和品位了”,英军随军牧师罗伯特·麦吉这样写道。

  詹姆斯·卜鲁斯最后仰天狂笑,“一个也不留,一栋房屋也不剩,让这里再无宫殿的痕迹吧。现在,咱们回*京去,大功已告成。”

  火烧圆明园无疑是历史上最为野蛮恶劣的文化毁灭行为,或许亚历山大大帝图书馆的焚毁及哥特部落践踏罗马可以与之相提并论。法国人当时就已指出,这就如同卢浮宫和法国国立图书馆同时被毁。

  而且,这一暴行是两个国家所谓“教化”非欧洲世界的代表性行为。火烧圆明园充分说明了这一行动的伪善及其种族主义根基。在欧洲文明国家间,此类文化毁灭行为甚至在战争期间都是不可想象的,但中.国显然未被包括在这一道义原则之内。

  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对圆明园做出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

  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