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搬上试卷(第3页)

  “哦~”

  邓向明被这个理由给说服了,想起来当年刷的卷由衷的感慨了一句。

  “怕是他们会解读的花里胡哨。”

  邓向明如今都还深刻的记着,当年的一篇阅读理解。

  ——问:窗外灰沉沉的天空暗示着什么?

  他当时大笔一挥,非常自信的答曰。

  “暗示着即将要下雨了。”

  试卷发下来一个大大的x,力透纸背,依稀可以窥见批卷老师震惊至极。

  标准答案是暗示了当时社会黑暗……

  邓向明还能说什么呢?

  直到市中心无意间处理了一批地下室内的老书杂志报纸等等,将其录入电子版时才在一家极小的报社中发现了短短的一段采访。

  报社有多小呢?

  只出版了几期报纸就倒闭了。

  而这段采访只出现在了中间叠着的细条里。

  记者问道:“当时您写下灰沉沉的天空是有什么伏笔吗?”

  作者笑了笑,缓声开口。

  “并没有,只是写作时抬头望向窗外,天空正好灰沉沉罢了。”

  作者的这篇文章也是试卷上的常客,这篇采访重露天日,不知道有多少家出版社连夜召回来试卷修改答案。

  只不过自此后这道询问灰沉沉的天空的阅读理解题再未出现过了。

  邓向明还记得,他还特意翻出来了那张试卷找老师翻供,老师还真给郑重其事的修改了分数。

  直到现在,随着阅历的增长,他越发感谢当初的那位老师了。

  许行舟带走合同,改天在合同上签了名带了回来。

  得益于这个世界的版权制度之完善,笔名也具有法律效益。

  签完以后,许行舟就将这件事抛在脑后了。

  本以为早已告一段落,很巧于问也是这么想的。

  但他没想到,一次月考中,于问和桃花源记阅读理解题面面相觑。

  ——问(1)翻译下面几句话的意思。

  ——问(2)渔人离开时,村民为何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

  ——问(3)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

  于问:“再见吧,啊不再也不见。”

  他们跟《桃花源记》杠上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