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3页)

 “若儿臣说,见到父皇安好无恙,儿欢喜的恨不能跳起来、恨不能沐浴斋戒,向先祖奉上三牲血食以拜谢——父皇当是半个字都不信的。”

 “但儿自诩,还算一个知书明礼,明白君臣父子孝悌,清楚“人”为何物的人。”

 “因为父皇抱病卧榻,就乐的欢天喜地,恨不能父皇赶紧驾崩,好让儿早日坐上皇位——这,也同样不是儿能做出来的事。”

 “父皇即问,儿不敢不答;”

 “却也不敢妄言欺君,只得如实相告。”

 含糊不清的回答,只引得天子启耐人寻味的一笑;

 直勾勾凝望像刘荣眼眸深处,始终没有看到任何关于“心虚”的内容,方嘿笑道:“朕问话,太子像是答了,又好像没答。”

 闻言,刘荣也不由得低头一笑,旋即便含笑抬起头,极尽坦然的看向天子启。

 “父皇呢?”

 “父皇在儿这般年纪,曾希望先帝尽早大行,好让父皇早日即立吗?”

 颇有些胆大包天的一问,惹得天子启又是一愣;

 又是盯着刘荣看了许久,才莫名一笑。

 深吸一口气,含笑长叹一气,道:“朕顾不上。”

 “朕,顾不上想这些。”

 “——先帝,是在很年轻的时候,便做了我汉家的天子。”

 “朕到了太子这个年纪的时候,先帝也依旧还年壮——还能挥着藤条,从宣室正殿,一直追朕追到城门外的渭桥边上。”

 “朕又知事晚些,在太子这般年纪,还想着再抡起棋盘,把哪个表亲砸死在宫内呢…”

 自嘲地说着,天子启也算是委婉的向刘荣做出了应答。

 ——朕在你这个年纪,还小,不懂事儿;

 根本没那个脑子,去想先帝驾不驾崩的问题。

 能少挨先帝一顿板子,朕就谢天谢地了…

 刘荣表示没毛病。

 这确实就是当今天子启,和先太宗孝文皇帝——这父子二人之间的交流模式。

 先帝想的,是什么时候再揪住太子的把柄,把臭小子再胖揍一顿;

 而太子启想的,则是先帝追着自己跑的时候,要通过怎样的蛇皮走位逃过一劫。

 只能说:那句“棍棒底下出孝子”,算是在当今天子启身上,得到了极为充分的验证。

 抛开童年阴影什么的不算,曾经混迹关中三辅,恨不能把关中掀个底朝天的混世魔王,在先帝不遗余力的物理捶打之下,也总算是成了材;

 非但成了材,甚至还和老爹一起,再史书上留下名为“文景之治”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天子启这个委婉的回答,刘荣也是付之一笑。

 却依旧没有作答,而是再度不答反问道:“现在回想起来呢?”

 “现在回过头,去看当年的自己——或者说,是倘若能回到那个年纪,父皇,会不会期盼先帝早日大行呢?”

 这一问,天子启明显答得更轻松,也更痛快。

 “不会。”

 “朕,非但不会希望先帝早日大行,反而还会希望先帝,能尽可能多活几年——活得越久越好。”

 “至少,二十岁不到的朕,绝对不会希望先帝早日驾崩。”

 言罢,天子启面上,已是不见丝毫笑意。

 有的,只是令人心下发寒的郑重,以及那好似能看透灵魂的锐利目光。

 见此,刘荣也明白今日,自己躲不过了。

 非但躲不过,甚至还让天子启原本偏向于试探、调侃的一问,彻底变成了一次针对太子储君的思想觉悟考试。

 于是,刘荣思考了许久,也措辞了很久;

 最终给出的答案,也总算是没有辜负天子启,愿意耐着性子等这么久…

 “二十岁时的父皇,必定不会希望先帝尽早大行。”

 “——原因,不外乎主少国疑四字。”

 ···

 “儿,至今还没到二十。”

 “相比起当年的父皇,儿,更担心这四个字。”

 “毕竟当年,父皇头顶上压着的,是已经避居深宫,不问朝政的薄太后;”

 “儿头顶上压着的,却是曾险些将我汉家的梁王,扶立为储君皇太弟的窦太后……”

 (本章完)